百年前的一封封家书 记载聂帅的留学之路
△留法时期的聂荣臻。
1920年1月到1924年9月,聂荣臻在法国和比利时勤工俭学四年零九个月。在这期间,他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在给亲人的家书中,聂荣臻写下“学不成,死不归”的字句,坚定信念跃然纸上。
一百年前,一封薄薄的书信从欧洲到重庆,需要在海上走一个多月。但聂荣臻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一直坚持给家里写信。他深知,信笺的那一端,是深深热爱的祖国,是时刻牵挂的家乡。
在一封封信中,也能够看出聂荣臻从一个年轻学生,到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成长。
△位于江津的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虽云男儿志在四方,家乡何时得见?”
在五四运动中,还在江津念中学的聂荣臻积极投身于这场爱国运动,并成为学生代表。然而,很快遭到反动军警当局抓捕,学校去不了,家乡也呆不下去了,他决定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寻找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知识和真理。
当时,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成立为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学校资金困难,招生名额有限,一些青年学生只得通过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帮助自费到法国,采取此途径赴法的学生以江津籍为最多,聂荣臻便是其中之一。
1919年暑假,聂荣臻在重庆了解赴法相关事宜,得知可不经预备学校学习而直接赴法时,便回到老家说服家人,凑足路费,再与十几个同学一起前往重庆,通过汪云松的帮助,在法国驻重庆领事馆领取到护照。
11月下旬,20多名来自巴县、长寿、涪陵等地的学生一道从重庆乘船东下。
离乡赴法,聂荣臻的心情是矛盾的,喜忧交加。他后来回忆说:一方面,出国勤工俭学是去寻求“科学救国”大计,对到法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希望,喜悦而兴奋;但另一方面,他还在担心其他留在江津的同学的安危。同时,这次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对父母和其他亲人们,他心中充满留恋和惜别之情。
轮船离开重庆,顺流而下。长江两岸层层叠叠,矗立着雄伟的山峰。近岸的山峦布满红叶,成熟的橙桔掩映在苍松翠竹之间。
沿路的壮观景色顿时使这群年轻人心情轻松了许多。特别是船过三峡时,大家聚集在甲板上,扶着船舷,抬头仰望云雾中的白帝城,并排耸立的巫山十二峰,脚下是咆哮的激流,发出震耳的轰鸣。联想到这一座座山峰的美好传说,不少学生吟起了诗人赞美三峡的诗句。聂荣臻与同伴们互相鼓励道:待出国之后,一定要发奋学习,学些真本领回来,好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与这大好河山一样壮美!
12月9日,在上海杨树浦码头,聂荣臻登上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起航出发。经过35天航行,1920年1月14日,邮轮抵达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然后又前往巴黎,开始了勤工俭学生活。
“别时菊放篱边,遽尔梅开岭上,转瞬又将贺新春矣。甥兹隔重样,能不浩叹,静夜一思,不觉泪下,虽云男儿志在四方,家乡何时得见?”
当年1月31日,聂荣臻在写给三舅唐海潭和幺舅唐富华的信中,回忆了刚离家的情形,眼见新春将至,这个刚作别故土,还不满20岁的年轻人更加思念故乡。
“负有无穷之责任 无时可得稍懈”
到了新的环境,聂荣臻很快得以适应,从别乡的离愁中走出来。在这里,他认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心之余,烦恼也接踵而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
由于不懂法语,他上学、打工、生活都面临困难。他先在蒙塔尔纪中学学习法文,不久,因这里中国学生太多,他又转到法国北方的德洛继续补习法文。
“在法国中学里补习法文,虽然课程比国内留法预备学校要深得多,但是一天到晚生活在法国人和法国学生群里,逼着你学习,你不懂法文和法语,简直寸步难行,所以,学起来要快得多。”
为了尽快掌握法语,聂荣臻还买了个小镜子随身携带,经常对着镜子读法文,观察自己的发音口形。不到半年,他的法语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开始学习数理化。当年秋天,又进入胡乃尔中学学习。
身在异国他乡,虽然孤独,但古老的法兰西文化、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深深吸引着聂荣臻,他在给舅舅的信中说:
“甥观中华,尚有偷闲之日,然国势之不如人,学问之不如人,亦自愧也,甥曾处乡里,不识世界为何物,及游地球大半,经有许多地面,强国弱国,显然分矣,回思祖国,号称文明古邦,然不及外人亦远矣。甥尝思之,闲居家庭,优游终生亦自乐也。既曰出国,则负有无穷之责任焉。对于自身,则有求生活之责任;对于家,则有侍父母蓄妻室之责任;对于社会,则有扶救之责任;对于国,则有利国利民之责任。故甥无时可得稍懈。”
到了法国后,所带费用很快用得差不多了。聂荣臻就一边上学,一边打工。他先后在法国蒙塔尔纪橡胶厂、施耐得尔钢铁厂、雷诺汽车厂等工厂打工,当过汽车轮胎检验工、钳工、车工、炼焦工等,不仅从中获得了微薄的收入,还开阔了眼界,对资本主义腐朽性和对工人阶级力量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1920年,在法国蒙达尼橡胶厂做工的部分江津籍勤工俭学学生合影,后排右起第1人为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在经历求学和做工艰辛的同时,聂荣臻也在进一步探索国家和个人的出路何在,并积极投入到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发起的二二八运动、拒教运动和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等大规模群众斗争中去,在实际斗争中得到了锻炼,这个年轻人的世界观也进一步转变。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1921年11月,聂荣臻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学习。这里费用低廉,而且设备齐全,有着很大的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不少教员是比利时有名望的学者、教授,居住条件更是比在法国时要好,还能经常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他的体质也增强了。
第二年暑期,聂荣臻考入化学工程系,他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读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聂荣臻的思想此时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越来越使他不能平静地坐在课堂里,而是反复思索自己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他逐渐感受到,出国勤工俭学时所抱的那种“实业救国”的愿望,并不现实。“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所控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十分软弱,要发展民族工业,不改变军阀统治的政权,只能是一种幻想。”
在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中间,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他们时有争论,对年轻的聂荣臻来说也有所触动。多次激烈辩论,以及一九二一年开展的几次大规模群众斗争的场面经常浮现在聂荣臻眼前。他翻来覆去地思考着:中国是这样一个现实,你的科学技术学得再好,即便是成为工程师,回国以后又有什么用呢?
聂荣臻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他正是在最苦闷、最迷茫之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沙洛瓦劳动大学图书馆,他借阅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还经常阅读从国内传到欧洲的《向导》等刊物。《向导》杂志把传播马列主义同分析研究中国问题结合起来,对聂荣臻启发很大。
这时,他还结识了刘伯坚,这个阅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四川同乡。两人乡音相近,感情深厚,在一起无话不说,很快成为知心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社会主义的前景,分析各种学说的优劣。
1922年6月,在巴黎郊外布伦森林召开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刘伯坚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他回来同聂荣臻谈了会议的情况,分享了感受。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成立,对聂荣臻的思想发展是一次有力推动。多年来目睹封建社会的腐败、军阀统治的残暴、帝国主义给中国造成的贫穷落后,经过反复学习和思考,聂荣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使中国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
当月,一封家书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寄往遥远的重庆江津。
“父母亲大人膝下: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尸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1922年6月,聂荣臻给父母的家书。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洋溢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革命热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抱负。
不久后,聂荣臻向刘伯坚表明了希望加入“少共”的愿望。
1922年8月,由刘伯坚和熊味耕介绍,聂荣臻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当时“少共”有个规定,为了保密,每个人都要有化名,互相通信或发表文章都要用化名。
聂荣臻的化名叫“向上”。
1923年2月17日至20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聂荣臻出席了这次大会。会议通过了由周恩来起草的章程,组织名称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以后,聂荣臻和刘伯坚一起,负责团的旅比利时支部工作。他们主要抓两件工作:发展团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团员。
△1924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成员在巴黎合影,前排左起第1人为聂荣臻,第4人为周恩来,后排右起第3人为邓小平。
这年的春天,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聂荣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聂帅家书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
这时,旅欧学生中团员发展很快,人数很多,但党员很少,在比利时只有3个党员:刘伯坚、熊味耕和聂荣臻。
入党后,聂荣臻放弃在比利时的学习,回到巴黎,担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团的训练部副主任,白天到工厂做工,晚上和节假日从事团的活动。
从此,他与李富春、邓小平等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对团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以斗争来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的影响,争取了大批有志青年转到社会主义方面来。
从1929年1月到1924年9月,聂荣臻在法国和比利时勤工俭学四年零九个月。这段不短的勤工俭学岁月,对聂荣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曾回忆说:“这一段的生活,在我的头脑里的烙印很深,因为这在我一生经历中,是完成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真正走上革命道路的起步时期。革命的起点是永远难忘的。”
这在国外留学的数年间,聂荣臻写了多封家书,保存至今的有21封。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
一百年过去,坐落在苍翠的艾坪山下的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内,1922年6月寄自比利时的那封家书,被放大在4米高的墙上,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感谢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提供史料和图片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林祺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三峡博物馆 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