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70-100万年!重庆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手斧长这样

18.05.2017  15:34

今起开放的大渡口博物馆

70-100万年前的手斧是怎样的?18日,大渡口区博物馆正式向市民开放,在这里可看到重庆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手斧、全国第三大的东汉陶棺、柳叶形的战国青铜剑等馆藏文物200余件。

博物馆内景

一把手斧成为镇馆之宝

大渡口区博物馆位于钢花路302号,博物馆面积达2099平方米,里面有很多文物属重庆唯一。

考古证明,大渡口是重庆主城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是重庆主城古代文明的发源泉地,从旧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大渡口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旧石器时代手斧,足以证明。

重庆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手斧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这个双面打制、器身略矮胖尖部呈舍状、双斜形刃的手斧,是于1987年在大渡口跃进街道马王场遗址出土的,“长大概19.8厘米,宽12.74厘米,厚约5.8厘米,距今约70-100万年,它的功能主要是以砍砸挖掘为主。”大渡口区博物馆馆长李国洪告诉记者,这也是主城发现的最早的手斧,它也是主城远古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标志。

一百多年前生产子弹的德国机床 

体积全国第三的汉代陶棺

与手斧对望的便是已经修复的汉代陶棺,其于2012年下半年在大渡口跳磴的大树林墓地出土,体积全国排名第三。这个体积宠大的陶棺外长有190厘米,宽47厘米,高71厘米,分为棺盖、棺身,二者榫卯结构相合。其棺盖呈弧形,中间高,两侧低,挡头下沿向内平卷。

一般来说在汉代烧制这样大的陶棺非常不容易,所以大都是石棺。出土时,由于棺盖为弧形,已被挤压成20余片的碎片。”李国洪说。

飞虎队的皮夹克

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

明清的大渡口,场镇多沿岸、依山、临溪而建,河运全凭木船经营。清中叶至民国初期,伴随农业、手工业发展,水路运输日渐兴盛,官民共同维护运行,通过开设义渡、义路、救生船等义举,方便老百姓往来,保障地方稳定。

在展馆内,我们就看到了唯一见证义渡历史的清代石碑——清代跳磴场济米义渡会碑,碑文记载了当时跳磴场乡绅等人捐资购置田业,兴办龟亭溪义渡,救济购米,雇人推渡的历史。

同时展出的清代铸铁铭文秤砣,上面以魏体楷书刻字,重达一百五十三斤八两,“这是当时称盐用的。”李国洪告诉记者。

这里还有新中国第一根钢轨、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等展品。

目前,博物馆已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除可关注大渡口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外,也可凭有效证件在博物馆人工取票点取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摄影 杨新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