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
编者按:5月13日到17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国家民委共同举办的省部级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结业式上发表了讲话。为帮助民族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进一步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本报特编发该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直面问题、正本清源、继往开来,深刻阐述了涉及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我结合大家学习中关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把握大势、服务大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引领中国未来、实现中国梦的总纲。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路,筑执政之基,进一步把握好、谋划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
第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确保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云南考察时又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为做好民族工作、让各族群众携手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任务。我们要看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基础薄弱,发展条件差,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和短板。现在距离2020年只有5年了,对民族地区来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时不我待、主动作为,切实加快发展步伐,缩小差距,消除贫困,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让民族地区如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民族地区正由国家的大后方和边陲,逐步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和关键枢纽。这既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机遇,也对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须抓紧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通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挖掘潜力、激发动力,从而形成推动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提升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为民族团结提供强大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必须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树立法治信仰、捍卫法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依法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第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党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凝聚力创造力的迫切要求,是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干部作风往往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无论汉族干部还是少数民族干部都是党的干部,都要转变作风、走群众路线。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形势复杂、任务繁重,有的地区还面临反分裂的尖锐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尤为重要。
二、聚焦当前民族工作重大任务,把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推向深入
第一,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要和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必须靠“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当前,民族地区有“四大优势”,即后发优势、资源优势、特色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同时,还面临“四大机遇”,即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机遇、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四大机遇”与“四大优势”同频共振、叠加发力,一定能为民族地区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要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要注重大动脉、大通道、大水利项目的牵引支撑作用,发挥“毛细血管”、乡村公路、小水利工程的网络疏通作用,实现大小项目相互衔接、共同发力。要在牵住基础设施建设“牛鼻子”的同时,补上城镇化、扶贫攻坚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和民生改善。要加强政策统筹,发挥叠加效应,切实帮助民族地区贫困群众斩断长期困扰的“穷根”。
二要激活壮大产业的内生动力。这是民族地区实现“造血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在资源的加工、转化、延伸上下功夫,促进煤、油、气等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尽快形成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民族地区农牧业、手工业、清真产业、旅游业等特色浓郁,要支持其做大做优做强。要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推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
三要打造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最靓丽的王牌。要树立“生态也是生产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路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变为各族群众的“金山银山”。同时,要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真正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
第二,要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改善作为事关全局的硬任务,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在教育、扶贫、交通、饮水、用电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指标。这是中央的庄严承诺,也是民族工作战线的份内职责。民生连着民心,如果基本民生长期落差过大,肯定会影响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当前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加强学前教育,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整体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国家制定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向民族地区倾斜,对扎根基层的老师们给予特殊关爱。要贯彻去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开办内地民族班是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是内地西藏班开办30周年、内地新疆班开办15周年,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制度,把内地民族班与学生就业和民族地区发展进一步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同时也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二要大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加快健全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努力让各族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医教结合,加大面向基层特别是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定向培养、加强培训、对口支援、提高待遇等方式,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融得进的医疗卫生队伍。要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大力开展医疗卫生下乡活动,组织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到基层民族地区服务各族群众。要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在民族地区的覆盖面。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医改路子。
三要大力提高就业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民族地区来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是就业三个重点群体。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全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要面向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让毕业生更好地与市场、社会对接;同时,引导学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要坚定不移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育,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能让语言成为就业的障碍。
第三,要把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着力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命脉根基。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最根本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支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促进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一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的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树立人文化的理念,运用大众化的方式,打造实体化的载体,让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常识和民族元素进入宣传主渠道,提高实效性、时代性、吸引力和覆盖面。要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与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打造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平台和作品。现在是信息化迅猛发展和个性化日益彰显的时代,要改变单一的“大水漫灌式”,多采取“滴灌”方式,对不同受众群体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方式载体,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
二要努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民族底蕴和精神命脉。要在各族群众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牢牢扎根,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同时也要看到,只有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根深干壮。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增强时代性、包容性和共同性,最终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措施。要围绕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各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环境。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的中央企业和对口援建项目吸纳当地员工,也要鼓励其他企事业单位多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在教育领域,要积极推行民汉合校、混合编班等举措,让各族学生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成长在一起。要借鉴国际经验,在规划和开展灾后重建、搬迁移民、危旧房改造、公租房建设分配时,注意各族群众居住的分布结构问题,促进各族群众相通相融。
第四,要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着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对民族工作法治化提出了新要求。要树立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来调整和规范民族关系,切实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核心是保障各族群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既包括权利平等,也包括义务平等、责任平等。其核心要义是,无论属于哪个民族,只要是中国公民,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就是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暴力恐怖活动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要旗帜鲜明地捍卫社会主义法律尊严,予以坚决打击,决不手软。要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必须坚决反对民族歧视。要高举法治的旗帜,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切实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要树立和弘扬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精神,让增进民族团结成为一种文明风尚,让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和谐共生。
三、加强党的领导,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领导,是我们所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深入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关键还看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看各地各部门的行动是否扎实到位。
一要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政策举措和工作部署,切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决策咨询、情况报告、督促检查和重大责任追究等机制。要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充分发挥协调整合的作用。有些地方对地区间协调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共享、涉及民族因素纠纷的合作处理,要及时总结完善和推广。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要和相关民族地区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进一步增强对口支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加强“四支队伍”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培养和造就“四支队伍”,为贯彻执行中央民族工作大政方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干部人才保障。对工作在民族地区基层一线的各族干部,要关心帮助,落实差别化的岗位补贴政策和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的要求,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对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地区的干部“四风”问题,要坚决纠正,扎实整改,切实增进党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要继承和发展党的民族工作方式方法。民族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强,说到底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党在这方面有许多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如要讲物质,更要讲精神;要讲道理,更要讲感情;要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些好传统、好做法要切实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同时,要适应新的时代特点和民族关系新情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民族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
同志们,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今后一项长期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开创我国民族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