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六大措施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

24.11.2016  21:33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自2014年9月以来,渝中区先后批准设立8所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六大措施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

一是建立科学课改理论。 渝中区坚持课程改革理念先行,先后组织区教委、教师进修学院、试点学校等前往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开展考察学习,更新课改理念,借鉴课改经验。目前,8所试点校各具特色的课改理念初步形成,课改方法论不断完善,课改路线图更加科学。例如,人民小学坚守“基础”二字,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提出了“体验”“开放”“综合”的核心课改理念。

二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改革试点学校坚持将课程改革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有机结合,从办学实际中发掘课程改革的新资源、新思路和新途径。中华路小学基于“公民素养教育”,构建起以传统技艺、传统节日、修身课程、公民行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巩固提升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42中学以“科学、体育、艺术”为基石,构建起体艺特色课程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课程整合。 立足办学和教学实际,8所试点学校大力推进课程资源整合,初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增强学科之间、学段之间的纵横联系。巴蜀小学通过“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探索”,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重构,并通过校本拓展教材进行补充,实现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水平的相互匹配。

四是积极开发选修课程。 2年来,渝中区投入160余万元,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研发,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人和街小学构建六大课程群,开设选修课程70余门;42中近年来开设校本选修课程144门次;巴蜀中学基于“个性、自主、选择、全面”原则,开设近140门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五是不断创新课程设置。 2年多来,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和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改革试点学校积极探索实施选课走班制,推动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大坪小学分阶段实行学生“自主网络选课—自觉走班行课”方式;巴蜀中学探索国家课程选课走班教学,在音乐、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

六是改革课程管理评价。 改革过程中,区教委支持并帮助试点学校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组成的指导团队,对试点学校课程改革内容进行指导、管理和评价。实验学校成立选修课程评审委员会、课程开发中心和学生指导中心,将学校宏观管理与课程专家指导相结合,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确保课程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