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件(套)青铜重器首次在渝集结!助你看清《史记》中的大西南……
重庆日报消息,《史记》中的大西南是什么样的?青铜时代拥有怎样的文明?9月29日,“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
此次展览是西南地区五省区市青铜重器的首次集结,共展出文物202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9件(套)。
本次展览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广为熟知的、收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将在渝亮相。
精品文物太多,会不会不知道哪些是重中之重?别担心,主办方已经选出8件精品文物: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3000年前的文物仍金光熠熠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个震惊世界的祭祀坑。坑里埋藏着距今3000年前古蜀文明的最高成就——大量的玉器、金器、青铜器等,件件堪称国之瑰宝。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是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成果之一,这件文物由铜头像和金面罩两部分组成。面罩如何紧紧粘贴在头像表面呢?据介绍,制作者以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这样才能将面罩贴在头像上。其实,在面部贴金,除了装饰功能,还与祭祀有关。
青铜鸟:
古蜀人对鸟有崇拜之情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相同,都属于古蜀人的大型聚落。专家推测,这件青铜鸟是一个大型青铜器上的构件,鸟与器身连接的足部残断,器身可能是图腾柱或神树。
鸟是古蜀人的吉祥物,古蜀杜宇王朝更是对其敬爱有加。相传杜宇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在空中连啼“民贵呀”,催民耕作,直至口角流血,留下“杜鹃啼血”的凄美故事。
水陆攻战纹铜壶:
4层纹饰描绘人间万象
1965年出土于成都百花潭中学的水陆攻战纹铜壶,通体用金银嵌错出丰富的图像,画面分四层:第一层,习射和采桑;第二层,宴乐战舞和弋射、习射;第三层,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第四层,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
这件高40.3厘米的青铜器描绘了人间万象,特别是第二层的宴乐图,真实再现了2000年前贵族阶层的盛大宴享场景。
巴蜀图语铜勺:
比甲骨文更难认的象形“文字”
这件战国时期的巴蜀图语铜勺的外表和普通铜勺并无二致。与众不同的是勺面上有一组巴蜀符号,细细观赏,会看到龟、鸟、鱼等图像。战国时期,蜀国正处在开明王朝统治之世,开明王朝可能以龟为图腾。
据了解,巴蜀图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巴、蜀两国使用的符号性“文字”。目前,发现有近300个巴蜀“文字”,能识读的不足十分之一,堪称比甲骨文更难认的象形“文字”。
青铜俎豆夹组合:
见证巴人上层社会礼仪文化
俎(zǔ)、豆是先秦时期常用的两种盛食器,也是宗庙祭祀及丧葬场合常用的礼器。青铜俎豆夹组合于2002年出土于重庆涪陵小田溪墓地,该组合由1俎、8豆、2夹组成。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组合及器物样式均为目前国内仅见,是巴人上层社会独特的饮食、礼仪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据介绍,按中原周礼,这套组合符合上大夫阶层祭祀之礼。但当时巴国地处“蛮夷之地”,那么,能使用这个档次器皿的墓主,身份一定非常尊贵。
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
立体狩猎场面华美精致
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出土于昆明石寨山墓地71号墓,出土时器物内贮满环纹贝。这件文物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器盖上铸有立体狩猎场面,共三人,其中一人通体鎏金。
在现今出土的滇国文物中,这是唯一一件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而且器盖上的圆雕场面和鼓身上的阴刻图案都相当精美。
饰虎铜釜:
夜郎文化“套头葬”珍贵实物
这件饰虎铜釜出土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地,出土时套于死者头部。文物的肩腹部有一对立虎,虎的颈部各饰有一条项圈,象征虎为人所控制,彰显了器主尊贵的地位。
釜既可作炊器,也可直接用做食器。在神秘的夜郎文化中,它还作为死者的头部扣器。这种形式的墓葬也被称谓“套头葬”,是夜郎文化中一种特有的葬俗。
勾连雷纹铜桶:
岭南土著文化代表性器物
勾连雷纹铜桶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是该汉墓出土的铜桶中最大的一件。
铜桶是岭南土著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器物,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越南北部等地。专家推测铜桶是南越国高级贵族用于宴饮的藏酒、酿酒之器,也可作盛储器。
展览将免费展出至2019年1月6日,29日开展后,观众可前往博物馆享受这一“盛筵”。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原标题:202件(套)青铜重器首次在渝集结!助你看清《史记》中的大西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