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贯彻领导讲话精神 落实精准帮扶措施

16.07.2015  17:07

    近日来,綦江区先后在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及街镇主要领导、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参加的相关会议上,学习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市委孙政才书记以及市长黄奇帆来綦调研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市里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分析我区致贫原因,细化工作措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因村、因户、因人、因贫困原因综合施策,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坚决限时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从三个方面强化措施:

    第一,强化组织措施。一是落实责任制。把扶贫攻坚行动作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主阵地,实施扶贫攻坚“一把手”工程,区、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层层传导责任,做到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督导、亲自推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5个贫困村党组织全部纳入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范围。二是增强联动力。实行一个贫困村“2名区领导挂帅、1名街镇主要领导负总责、3个以上挂钩部门协助、4个以上企业资助、1支驻村工作队具体实施”的“五联动”机制,每个贫困村都选派了“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落实了帮扶责任人,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企业、社会各方有生力量构成的“扶贫集团”集中攻坚。三是立下军令状。锁定今年年底贫困村全部“摘帽”、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目标,层层立下军令状、倒排时间表,冲锋冲刺,坚决在既定时限内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第二,细化发展措施。一是强化一个保障,即资金保障:围绕扶贫攻坚任务,强化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区里将加大交通、水利、农综开发、城乡建设、国土环保、科教文卫、民政救济等方面的政策、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充分调动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强化资金保障。今年内,全区计划整合财政资金1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5亿元,加强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管,提高资金投入的聚合效应和乘数效应。二是突出四个重点:一是要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结合25个扶贫村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现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业”。万隆、千秋、大罗等11个村将重点发展高山生态、避暑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新石、罗汉、双拱等14个村则以发展蔬菜、经果、山羊等为重点,加强土地流转,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通过发展配套加工业、探索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达效;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以高庙、万隆、振兴等贫困村为重点,探索发展电商扶贫示范村,形成产销一体化效益链条。二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完善。今年内,将改建、硬化贫困村公路14条、57.8公里,新建泥结石路7条、26公里,建设连户路245.2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7处,铺设管道297.5公里,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三是要抓好就业创业培训。安排资金33.5万元,以25个贫困村为重点,将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创业培训、雨露技工培训与精准扶贫工程进行有效衔接,突出致富带头人和创业培训两个关键,对现有约3000名劳动力和147名大中专毕业生,分批次免费开展“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并对吸纳就业企业和自主创业者给予奖励。同时,加强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为贫困家庭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四是要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今年将投入65万元,设立文化活动室8间、健身运动场2个、修缮村卫生室5个、改造厕所400个。投入资金174万元,完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1个。

    第三,深化保障措施。一是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群众全部建立分类扶持台账,确保医疗救助全面覆盖、到户到人。对贫困对象中的94户、405人低保群体,给予医保参保补助;全面推开农村扶贫小额保险工作,为建卡贫困户家庭构筑因意外伤残、死亡的“安全网”;对建卡贫困户报销医疗保险后,仍特殊困难的优先安排临时救助;慈善资金重点资助农村因病致贫家庭;充分利用红十字小天使阳光工程基金等,帮扶贫困儿童患者。二是教育统筹资助一批。全区现有2156户贫困户因学致贫,在学子女共3345人,其中就读大学628人、高中819人、初中及以下1898人,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折不扣落实好帮扶政策;开展“春蕾圆梦行动”、“博爱助学工程”和生源地信用贷款工作,每年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的优秀子女每人补助3000-4000元;建立“綦江区扶贫助学基金”,每年在区慈善基金中划出10%、共1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户大学生入学,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三是低保制度兜底一批。贫困村现有低保户266户、516人,每年发放低保金96万元。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和长期卧床病人优先纳入低保保障;通过扶贫攻坚,对确实无法通过其他措施脱贫的家庭,按程序纳入低保户,保障其基本生活。四是切实改善一批贫困户的居住条件。整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倒房重建以及C、D级危房改造等政策,搬迁安置贫困群众272户、970人,改造贫困户危房329户,在此过程中,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指导群众结合乡村旅游、特色效益农业等产业发展,从选址、户型、风貌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