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25.11.2015  18:47

      坚持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中谋划自身发展,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一、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渝新欧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昆泛亚铁路大通道,充分发挥战略连接点的枢纽作用,增强在西部开发开放中的聚集辐射能力。构建国际国内合作发展新机制,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新途径。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以商贸互通带动投资互动,积极参与合作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等各类园区。加强与沿线及周边地区产业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对接“丝路基金”。着力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吸引国内外先进要素聚集,争取更多境外组织机构和人员来渝落户,加强对外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合作交流。强化与周边省区合作,重点推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国际友好城市的经济文化互动。

      二、优化完善开放功能。加快开放通道、平台、通关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对外开放基础保障体系。

      构建便捷畅通开放通道。加快建设水陆空交通枢纽,形成“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贯通融合的格局,构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布局完善沿江货运铁路,构建成渝城市群出海大通道;向西,提升和完善渝新欧大通道功能,提高利用效率,打造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贸易主通道;向南,打通重庆连接东盟国家的物流大通道,积极参与东盟经济圈,构建向南开放、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格局。拓展和优化航线布局,构建覆盖世界五大洲主要枢纽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强化对外大通道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国际多式联运。着力优化物流组织体系,大力开拓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领域功能。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支持两江新区发挥开放要件集中布局的优势,建设内陆地区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构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链融合循环的开放型产业集群。以港口、铁路、机场三大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基础,以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支撑,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为载体,全面提升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申办建设新的综合保税区。提升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开放层次,完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放功能。

      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围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推进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合作,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的示范性重点项目,提升中心枢纽和集聚辐射功能,充分发挥项目在推进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国家级枢纽口岸功能。加快团结村铁路口岸开放,建设内河最大水运口岸,建设国际性航空口岸,增设一批开放口岸,完善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布局。大力拓展口岸平台功能,建设国际邮件交换中心,扩大进口指定口岸种类。加强国际国内通关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口岸数据交换功能平台,打造便捷高效一体化通关体系。加快布局临空临港高端制造、口岸金融服务、数据口岸业务,大力发展新型口岸经济业态。

      三、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 服务贸易 。把服务贸易作为推动对外贸易和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全面提升服务贸易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积极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途径,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保税贸易等五大服务贸易专项。

      加快贸易方式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推动一般贸易稳步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积极发展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提升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采购竞争力和定价权,打造内陆国际贸易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中心。

      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大力推行全价值链“垂直整合”等招商引资模式,引导外资广泛布局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结算等价值链全流程业务。建立健全“走出去”支撑体系,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企业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稳妥开展海外投资、跨国并购,拓展国际市场。(摘自《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关闭 电子商务管理
全国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分析系统
电子商务专栏 关闭 加工贸易专栏 关闭 茧丝绸行业市场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