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源:要把党支部的威信树立起来
张昭源(右三)与保合村村民一起劳动。
(受访者供图)
7月盛夏,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手持铁锨、足蹬解放鞋与村民一起劳动的张昭源,已是十足的农村青年模样。这位28岁的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西部村子。
重塑村支部形象
“既然组织和保合村的党员群众相信我,让我担任村支部书记,我就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村里的事情办好,绝不辜负群众的期望,要对得起共产党员的身份。”张昭源说。
2013年,张昭源到保合村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这句话。
保合村是出了名的难点村、信访村。
原因在哪里?张昭源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走访。他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意见。很快,他找到了问题症结。
原来,该村党支部班子涣散,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威信都比较低,许多工作都很难开展,群众信访、上访成常事。
张昭源在党员大会上对村干部和党员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解决我们村的问题,党支部和党员必须带头,就先从我做起。”
重塑党支部形象,张昭源从党务、村务公开做起,村里的重大事项和开支,通过定期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向群众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在低保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让该享受的人一个不少;不该享受的人坚决剔除。这些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初步信任。
下一步,张昭源决定从自己做起,组织全村党员参加义务劳动,每月打扫一次公共卫生,清理全村垃圾。
2014年夏天,一场大暴雨导致许多老旧民房垮塌,张昭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险。现场有人说出工要给钱,他挽起衣袖裤脚说:“啥子时候哦还谈钱,跟我上!”不少老百姓感慨:“又看到了五六十年代的党员了。”
就这样,保合村村支部和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逐渐改变。如今,群众有事都喜欢找村干部解决,也乐意支持支部工作。
坚决留在基层工作
张昭源曾担任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队长、创业协会主席,是学校优秀的十项全能运动员,也是校园“明星主持”,主持过100多场晚会、比赛和论坛,获得过第二届清华大学公共演讲比赛冠军。
201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清华大学时,张昭源作为学生代表受到接见并作相关汇报。当年硕士毕业后,为了兑现给胡锦涛同志汇报时作出的“献身西部大开发”的承诺,张昭源选择成为一名重庆选调生,他主动要求到重庆最边远贫困的县之一——巫山县工作。
在巫山县巫峡镇工作期间,为了方便下村,张昭源自费购买了一辆摩托车。两年间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巫峡镇的每个村组,了解基层一线情况。
2013年调到长寿区工作后,张昭源再次要求到基层农村工作,成为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党支部书记。
期间,张昭源多次婉拒各级机关抛出的“橄榄枝”。他总是说:“我不是来农村‘镀金’的,而是真正想为基层、为群众干点事情。”
带领村民干事业
在重塑保合村党支部形象后,张昭源认为,要继续树立村党支部的威信,就要带领大家致富,做更多村民期待的事。
保合村处于长寿区国家级农业园区核心区,村里90%以上的土地都被流转承包,种上了柑橘、蔬菜。但是近年来销路不好,群众收入也不理想。
张昭源抓住市里电商、超市、金融“三进村”的契机,组织几个志同道合的村官和朋友,开发了重庆第一个村级电子商务品牌——“保合农场”,帮助老百姓将柑橘、蔬菜和土鸡蛋等卖到了全国。
依托保合农场线下体验基地,张昭源还搞起了乡村旅游体验活动,吸引城里人到保合村参加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等体验,帮助群众增收。
为了及时化解群众矛盾,张昭源要求村干部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并在村便民服务中心轮流坐班,一发生矛盾纠纷,必须马上赶到现场协调解决。
为了从根本上转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张昭源在保合村成立长寿区第一个乡村“市民学校”,开设国学讲堂和科学讲堂,邀请选调生、大学生志愿者为村民讲课,改变民风民俗。
张昭源到保合村工作短短两年多时间,就让保合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质疑“这个娃娃官得不得行哟”,到交口称赞“清华大学的硕士生,果然厉害”。2015年2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以《硕士当村官,百姓频“点赞”》为题,报道了张昭源的事迹。
今年,张昭源被组织安排挂职兼任区供销社主任助理,在零起点上,牵头创办了“长寿区村村淘电子商务公司”,统筹全区农村电子商务工作。
用他的话说:“不论是当村官,还是做电子商务,都是帮助群众致富增收的好事情,自己义不容辞,再苦再累都要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