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咏梧,在下川东播下武装斗争的火种

28.04.2021  07:44

△向发军向记者介绍川东游击纵队队员经过时攀爬过的绝壁。记者 左黎韵 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4月15日,午后,巫溪县下堡镇宁桥村,向发军跨过流水潺潺的西溪河,又一次来到奉大巫武装起义纪念碑前。他像往常一样,拾掇起地上的落叶,修剪了花台周边的杂草。

向发军70多岁,之前是宁桥村党支部书记,卸任后自愿当起纪念碑守护人。

1948年1月,由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川东临委)领导组建的川东游击纵队,在川东临委委员彭咏等人领导下,发动奉大巫(奉节、大宁、巫山)武装起义,在西宁桥打响了第一枪,拉开了解放战争下川东地区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序幕。

现在每天来村里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偶尔我还会客串一下讲解员,讲述西宁桥的红色故事。”向发军有些自豪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西宁桥打响“第一枪

下堡镇地处巫溪县北部,西溪河蜿蜒而过,最终流入大宁河。奉大巫武装起义纪念碑便掩映在这里的青山绿水中。

向发军从小就听着游击队的故事长大。他指着岸上的悬崖峭壁告诉记者:“当年游击队员就是从这里一路攀爬,直捣西宁乡公所,占领西宁桥,打响了奉大巫武装起义第一枪。

1947年,为配合解放军正面战场作战,川东临委决定在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牵制敌人的兵力。

为何包括巫溪、云阳、奉节、巫山在内的奉大巫一带,会成为武装起义的首发地区?巫溪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邵碧清告诉记者,一是因为奉大巫地区与鄂西、陕南接界,地势险要,是开展武装斗争的理想之地;二是这里的人民苦难深重,有反抗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三是党的地下组织在这里群众基础较好,为武装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史料记载,1947年11月,彭咏梧来到云阳县农坝鹿塘坪,与奉大巫地区党组织负责人赵唯等商量组建川东游击纵队,举行武装起义。会上,彭咏梧说:“农村就像一堆干柴,一点就着!我们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抗丁抗粮、分田废债,把武装斗争的烈火燃遍整个下川东,积极配合解放军前线的大反攻,早日解放大西南。

1947年12月,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成立,下设4个中队,分布于不同地区。陈太侯任支队司令,彭咏梧兼任政治委员,蒋仁风任参谋长。游击纵队原本计划兵分两路,同时袭击云阳云安盐场和巫溪大宁盐场。不料,计划走漏了风声,只得临时决定改变袭击地点,巫溪一路由袭击大宁盐厂改为袭击敌人防守薄弱的西宁桥,云阳一路则改为袭击南溪乡。

1948年1月6日晚,游击纵队在西宁桥峡门口集结。7日拂晓,队员们越过卡门,一路由后街直取碉堡,占领要塞;另一路直捣西宁乡公所,扯断乡公所电话线,封锁西溪河上唯一一座木桥——西宁桥,断绝敌人与外界的联系。“砰!”游击纵队以枪声为号,里应外合,共夺取敌人步枪27支,手枪1支,没收财主银元60余块、土布300余匹及杂货、粮食等,除银元留作游击队费用外,粮食和其他物资全部分发给群众。

巫溪西宁桥武装起义初战告捷,极大地振奋了游击队员的士气。在不到一周时间里,游击队相继取得巫溪西宁桥、云阳南溪和奉节铜钱垭战斗的胜利,这使得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万状,派出正规军进行“围剿”。

返身救战友,彭咏梧中弹牺牲

在奉节县平安乡,咏梧村是以烈士彭咏梧的名字命名的小村庄。这里位于大巴山脉,彭咏梧牺牲前曾经过这里。

村里,不少老人还能讲起彭咏梧率游击队与敌人顽强战斗的故事。“当年,我爷爷带着游击队走到了巫溪境内的黑沟埫,在暗洞包一户农家稍作休息,他们煮的苞谷粥还没吃完,就听见‘砰砰’几声枪响,外面全是敌人……”记者见到谭家华时,他正把爷爷辈流传下来的故事讲给小孙子听。“那时候,我爷爷也不过二十几岁,游击队员请他带路,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因为他觉得游击队员亲切、温和,和国民党的军队不一样。”谭家华笑着对小孙子说。

党史记载,1948年,国民党派出重兵“围剿”奉大巫支队,彭咏梧决定将游击纵队编为两个大队和一个后勤支队,两个大队在后勤支队的掩护下,分别从西、北方向突破敌人的包围圈。1月15日中午,彭咏梧带领一大队47人从奉节青莲乡出发,计划前往巫溪红池坝、汤家坝。游击队员们经过一夜的急行军来到咏梧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越过奉巫边界,于1月16日黎明时分进入巫溪境内的文峰镇鞍子山。

在鞍子山当年彭咏梧牺牲的地方,如今已竖起一座纪念碑,记者在一旁的鞍子山突围战陈列室内找到不少史料,与谭家华的讲述一一吻合。

这个陈列室就是当年游击队落脚的农房,主人叫杨代金,队员们在杨家借锅煮了些苞谷粥,准备吃饱后继续向红池坝方向行进。”陈列室管理员许登明告诉记者。此时,一路追踪至平安乡的国民党军队将游击队落脚的杨家团团围住,把房门、道路全都封锁了。

千钧一发之际,彭咏梧决定率领游击队突围,打算冲进沟南边的一片密林,避开敌人火力,从密林中撤到安全地方。然而,当彭咏梧与密林只有一步之遥时,跟在后面的战友刘景太不幸中弹,爬不上坎。彭咏梧见状,返身跳下岩坎救人。敌人的机枪再一次疯狂扫射,彭咏梧胸部中弹。牺牲前,他将一张写有党的机密的纸条吞进肚里。

鞍子山突围战中,奉大巫支队损失惨重,彭咏梧及5名队员当场牺牲,彭咏梧牺牲时年仅33岁。后来村民们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他和游击队员掩埋。

1月19日,从鞍子山突围出来的部分游击队员抄小路与二大队会合。二大队负责人卢光特、吴子见得知情况后,决定先赶去龙坝,将事情经过告诉彭咏梧的妻子、川东游击纵队联络员江竹筠。

听闻丈夫牺牲的噩耗,江竹筠强忍悲痛,召集大家分析研究形势和对策。会上,江竹筠认为奉大巫已不能再去了,暴露的同志要立即转移。会议最终决定,吴子见前往南岸游击区,卢光特则和江竹筠一道回重庆,向川东临委汇报请示下一步工作。

奉大巫武装起义失利后,川东游击纵队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被迫以小分队形式转入隐蔽斗争。但是,奉大巫地区的革命烈火并没有被扑灭,它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燃烧。”奉节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中明告诉记者。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奉节县平安乡将箭楼打造为红色旅游点。(资料图片)

就是在我们镇的川山村,双枪女英雄陈昌秀烈士身中8弹,危急中她向回头营救自己的游击队员喊道,‘我不行了,不要连累大家,你们快冲出去吧!’说完,她手持双枪,扣动扳机,将子弹射向敌人……”不久前,巫溪尖山镇中心小学校长粟有群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向孩子们讲述了川东游击纵队队员陈昌秀英勇就义的故事。她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大无畏精神让孩子们深受感动。

1947年,陈昌秀加入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因善用双枪,被称作“双枪女战士”。1948年3月,在尖山乡(现尖山镇)安坪庚子场山梁,陈昌秀在掩护队友们撤退的战斗中牺牲。

有关记载显示,下川东武装斗争中,包括彭咏梧、陈昌秀在内的30余名川东游击纵队队员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蒋仁风、江竹筠等众多革命志士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毫不畏惧,坚守党的秘密。

解放后,川东游击纵队武装斗争和英勇战斗的故事被写进了小说《红岩》中,英勇不屈的江竹筠、彭咏梧、陈昌秀等烈士成为了《红岩》小说人物的历史原型。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当年游击队员们歃血盟誓,“为救穷人大翻身,我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打垮国民党”,如今这份初心与使命也同样被继承、发扬。下川东,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在巫溪下堡镇,打响了奉大巫起义第一枪的西宁桥在解放后被整修加固,变成了一座石拱桥。

小时候,老师经常带我们到西宁桥参观,聆听游击队的故事,先烈们矢志不渝、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鼓舞了我。”25岁的彭蓉告诉记者,建设家乡是她从小的志愿,大学毕业后,她毅然放弃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老家桔林村,投身脱贫攻坚。如今,桔林村脱了贫,在新一届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中,彭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生在和平时代,同样需要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韧劲。”凭着这股子韧劲儿,村委会班子带领村民发展起脆李产业,不到三年时间,便实现人均年纯收入翻两番。

奉节平安乡,彭咏梧经过的咏梧村将被打造为下川东游击队红色旅游小镇。山坳中,一座高约20余米的泥墙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相传,彭咏梧路过平安乡时曾在这里短暂停留,“旧时,这种建筑被称为‘箭楼’,主要用于防御匪盗,如今作为小镇的‘网红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奉节县平安乡文化站站长李贤平告诉记者。

谭家华的家离箭楼不远,借助旅游发展,他也尝到了甜头。去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他将自家农房改造为农家乐,仅餐饮接待就挣了2万余元。今年,老谭又有了新打算:他想腾出几个房间来搞住宿,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帮忙,扩大农家乐规模。“这几年,回村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农村变化一天一个样,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谭家华高兴地说。

70多年过去了,川东游击纵队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这里的人们续写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

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原标题:他是江竹筠烈士的丈夫、小说《红岩》的人物原型之一——彭咏梧,在下川东播下武装斗争的火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