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朋友圈热衷打卡?有人塑造自我形象有人被利诱

25.11.2019  08:32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打卡”本是职场中一种考勤方式,就是工作人员上下班时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刷一下,从而记录到达和离开单位的时间。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把在社交网络上晒出自己做某件事进展的举动统称为“打卡”。朋友圈里的打卡模式早已不稀奇,从早起、不熬夜、运动、阅读、练琴,到早餐、养生,不少行为都可以拿来打卡。联想到人们对上课点名、上班打卡的厌倦,这一幕颇有反差感。同样是打卡,大家为什么会对互联网上的打卡怀有热情呢?

史琴琴今年33岁,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销售人员。工作之余,琴琴最大的爱好就是健身。四十分钟的运动过后,琴琴并不着急离开。她自拍了一组照片,又请旁人帮忙拍摄一些健身视频,剪辑后发到朋友圈完成打卡。即使是到外地出差期间,琴琴的健身打卡内容依旧没有中断。史琴琴的微信朋友圈,一个星期总有四五次锻炼的照片或者小视频。这些高质量打卡内容,经常能得到圈内众多好友的点赞和好评。

相比较于史琴琴的主动打卡、乐在其中,家住九龙坡的郭莉莉每个月在朋友圈的打卡,则是完全被动的。郭莉莉的女儿在一家线上英语机构学习,平台鼓励家长每月按要求打卡一次,就能获得一节赠课。

一旦打卡公布朋友圈,就好像昭告天下,自己要开始某项工作。利用打卡督促自身、构建形象、记录成就成为网友们打卡的重要动力。既能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又能强化意愿和决心,还不需要付出经济成本,难怪大家的打卡热情高涨。然而,打卡只对一部分人有效,并非所有人都能通过打卡获得坚持的动力。而且朋友圈里打卡的人太多、次数太频繁,也会引起审美疲劳。

事实上,打卡之所以在朋友圈风靡,被一些互联网公司重视,恐怕更是因为方便了品牌的自我传播和推广。朋友圈打卡的背后,往往紧跟着某些软件平台、学校机构等的广告链接、二维码等页面。

今年五月,微信安全中心官方公众号发布《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称,某些公众号、APP软件等主体通过返学费、送实物等方式,利诱微信用户分享其链接(包括二维码图片等)到朋友圈打卡,严重影响朋友圈用户体验,违反了《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并对流利阅读、火箭单词、潘多拉英语、薄荷阅读等违规案例进行了公示。

朋友圈就像一张名片。在加新朋友的时候,你总会去浏览一下这个人的微信朋友圈,希望从朋友圈更多地去了解一个人。有些人虽然素未谋面,但他鲜活的朋友圈记录,可能会让你心生好感。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圈打卡,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呢?

好的打卡要有新的信息、有价值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将学习体会、成长的喜悦和遇到的困难和打卡的内容一起表达,对朋友圈里的朋友会更有帮助。

如果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督促和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它可以是打卡,也可以是其他方式。若是选择打卡这种方式,可以注意一些发布的技巧。比如,设立专门的微信群进行每日打卡,只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在朋友圈打卡,有效防止信息污染。

其实朋友圈打卡本身并无对错可言,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加以选择。想要借助打卡养成良好习惯的初衷并没有错,但打卡不应该变成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一种跟风的方式。比起打卡这件事本身,打卡过程中的行动更加重要。希望大家都能从行动中汲取知识、获得健康,体会到努力的快乐。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杨金秀 朱波

原标题:朋友圈打卡那些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