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深处有蜜香

19.11.2020  10:34

六在查看蜂箱。新华网发(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王贞六带着蜂群“赶花”。新华网发(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王贞六为乡亲讲解养蜂知识。新华网发(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华网重庆11月16日电(刘刚 曹妤)10月中旬,秋意已浓,在武陵山腹地,沿着黔江区黑溪镇担子坪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前行,寻着一路芬芳,我们来到了蜂农王贞六的养蜂基地。

  王贞六今年75岁,头发花白、身形消瘦、腰杆笔直、饱经风霜的脸上有一对坚毅的眼睛。

  蜜蜂围在院子里嗡嗡飞舞,“这嗡嗡声很好听,是我家的宝贝,给整个担子坪酿出了一条甜蜜的致富路。”王贞六说。

   古稀之年开启创业路

  武陵山是我国连片贫困区之一,大山深处积贫积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王贞六和乡亲们一样,极度渴望脱贫致富。

  王贞六爱“折腾”,年轻时,他种过地、搞过烤烟、由于有当兵的经历,后来一直干爆破工作,虽不富裕却也不愁温饱。

  2010年后,王贞六已年过花甲,身体无法继续爆破工作了。年过花甲失业,家里有多病的老伴和残疾的儿子,“电费都交不出来,平时的人情往来,拿不出钱不敢出门,日子过得憋屈极了。”时常愁得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多年的军营生活让王贞六身上多了军人的气质,“等靠要”的日子他过不来,“我们这儿叫担子坪,是因为从对面看过来,这座山像极了一个人担着担子。山是这样子,何况人呢?得想办法摆脱贫困,重新站起来,过上好日子。

  60多岁的王贞六决定从头开始。

   屡败屡战三探养蜂路

  路其艰,不易赤城。转机出现在2014年,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深入到了武陵山区。

  一个夏天的傍晚,王贞六家的帮扶人——退休副镇长张孝华来到他家,院坝里,张孝华和王贞六正研究该如何脱贫,眼前有三五只蜂蜜飞舞,王贞六灵光一闪:对啊,为什么不养蜜蜂呢?

  黔江当地有养蜂传统,养蜂不需要太大的体力劳动,前期投入资金也少,不是正合适自己嘛。

  王贞六当下找人借钱买回8桶蜂,养了几个月,所养的蜜蜂死的死、飞的飞,一下子所剩无几,这让王贞六对养蜂产生了怀疑,有点犹豫了。

  经过思考,他认为是不懂技术,养殖方法落后的原因。2015年4月,重庆市扶贫办在黔江区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土家人的话说,是“瞌睡来了遇到枕头”,机会难得啊,王贞六赶紧报了名。

  培训回来后,他把剩下的两桶蜂由圆桶改为方桶,再次借钱买回6桶蜂,精心照料,但因为不能识别蜜蜂病症,也未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转场,最后8桶蜂只剩1桶。

  再一次失败了,比第一次失败还要惨。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屡战屡败的王贞六倔劲上来了,誓要不撞南墙不回头。

  他卖掉家里辛苦大半年养的大肥猪,凑足5000元,再次购蜂打算“东山再起”。这一次遭到老伴罗啟碧的反对,抹着泪劝他:“都60多岁的人了,一把老骨头还经得起几次折腾啊?如果再失败了,年都没法过啦,孩子们也跟着受罪,叫我们怎么活啊?

  “我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你要相信我,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听他不停的解释,老伴含泪跟他说,好吧,最后一次了,不行就算了吧。

  看着老伴的眼泪和一贫如洗的家,王贞六明白,这一次,他必须成功。

  他反复总结失败教训,逐渐认识到,养蜂技术不是上一次培训班就能掌握的,自己虽然文化低,只读过3年书,但还要钻、还要学。

  年近古稀的王贞六当上了学徒。吃饭的时间都拿来看书学习,不懂的就请教老师,1100多页的《中国实用养蜂学》被他分拆装订成册,随时携带在身上,空闲时就拿出来看,直到被翻得稀烂。

  邻乡有几个养蜂大户,他也经常去请教,为此还专门换了一部智能手机,学会了上网,遇到问题就随时上网查或微信求教,久而久之,王贞六掌握了大量的养蜂技术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5年底,新买的8桶蜂发展成了18桶!一群群蜜蜂在房前屋后“嗡嗡嗡”地叫个不停,若不是从王贞六手里接过养蜂赚的8万元钱,罗啟碧都不敢相信,甜蜜的生活真的来了。

   带领乡亲共赴致富路

  苦水里泡了40年的王贞六落进了蜜罐。生活好起来,王贞六却无暇享受,反倒成了村里的大忙人。

  “是扶贫让我走上致富路,是小蜜蜂让我过上甜蜜日子,我富裕了理应帮帮乡亲们!

  他拿着政府资助的10万元成立了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同时找村干部要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挨家挨户去劝说,动员其他贫困户一起发展中蜂养殖。

  “我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喂养1桶蜂每年大概1500块收入,资金投入少、劳动强度不大,技术上有我来支持,是不会亏钱的。”村头的院坝里,王贞六开起了宣讲会,给村民现身说法讲起脱贫故事。

  在王贞六的号召下,大家陆续加入合作社,除培训外,王贞六还为其中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偿送去了35桶蜂,他说:“这是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大家放心养,技术不会,我来教”。

  以后,他东家教完忙西家,前村走完到后村,随叫随到。每到分蜂的季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只要乡亲们养蜂少走弯路,早日脱贫奔小康,我都愿意。

  “贞六哥,你送给我的那桶蜜蜂已发展到4桶,收入6000多块了,腊月你要来吃刨猪汤。”村民黄宽寿说,等今年秋天取蜂糖后,请贞六哥过来帮忙分桶。

  “我养蜂10多年,从没超过5桶。2015年贞六哥教我把圆桶改成方桶后,去年发展到40桶蜜蜂。”村民罗登权说。

  社员们一声声 “贞六哥”,王贞六听了比喝蜂蜜还要甜。如今,他的中蜂合作社蜜蜂达到了270多桶,参加合作社的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脱了贫,他也成了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

  “一些学校还请我去上课,过去的贫困户如今站上了大讲台,这是对我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而能够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更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站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领奖台上,王贞六手握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奖杯,感慨万千。

  “回想几年来自己养蜂致富,我从贫困户变成了脱贫致富带头人,这要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扶。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只要我身体还能干,我就会一直养蜂,把黔江的纯天然蜂蜜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在养蜂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让生活变得更加甜蜜。”王贞六说。(完)

编辑: 韩梦霖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