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时报:让湖水“呼吸”,璧山观音塘湿地打造一片“水下森林”
观音塘湿地公园
观音塘湿地公园
因为植被丰富、水质清澈,观音塘湿地公园最近成了璧山区的新晋“网红”。
一到傍晚这里就聚集了不少避暑遮阴的居民,不少市民将公园的美景通过微博、朋友圈分享了出去,甚至吸引了一大批家住主城的市民自驾前往体验。不过,相信不少人并不清楚在这片湿地里,其实藏着一个并不为人知的秘密:市民眼中的碧水清池里,正酝酿着璧山区进行水生态修复、打造“水下森林”的雄心。利用生态链让水体“呼吸”自净,这在重庆都还算是头一回。
湖水变清
来耍的人越来越多
观音塘湿地公园最近成了璧山区的新晋“网红”,家住公园附近的冯女士深有体会。“以前公园水质很差,虽然我们就住在附近但很少到公园来玩。”但让冯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公园最近不仅植被变得更加丰富了,水质也明显变好,甚至可以看到水体下方的鱼虾、螺蛳,“最近来公园耍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也喜欢带上孙子到公园里吹吹自然风,看看幺儿喜欢的鱼摆摆。”冯女士沙坪坝区、江北区的亲戚朋友现在已经习惯了一到周末就自驾到公园和她约上一顿美美的户外野餐。
观音塘湿地公园如何变身?带着这样的疑问,重庆时报记者在璧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公园内部一探究竟。站在状元桥上俯视,公园湖水清澈透亮,透明度可达1米多,湖中的苦草、黑藻、竹叶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清晰可辨,鱼儿、青虾以及螺类等水生动物畅游其间,悠闲自在。
水体不洁净,周边居民有意见。为了彻底解决观音塘湿地公园的问题,璧山区提出将观音塘湿地公园打造成重庆市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先后投入2000万,实施观音塘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和水生态馆两个项目。
观音塘湿地公园位于璧山城区两岔河下游,平均水深2.2米,水体面积4.3万平方米。因为璧山四面皆山,水源都是发源于境内,没有过境的大江大河,要对公园生态、特别是水体进行修复难度很大。璧山区环保局副局长罗俊直言,以前如果湖水浑浊了,大都是用自来水或者清水更换一道,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如何让湖水具有自净能力,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经过多种方案比对后,一个打造‘水下森林’的奇思一下子蹦出了我们的脑海。”
“水下森林”
让水体学会“呼吸”
负责“水下森林”项目方案设计的是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重庆区域经理仲丽萍告诉重庆时报记者,所谓的打造“水下森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让水体本身学会“呼吸”,达到自净目的。
据介绍,“水下森林”生态修复项目将建立一套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沉水植物-底栖动物-鱼类-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态的食物链,打造一个全新的食物生态结构,提升水体自净功能。比如,野杂鱼较多会引起水体混浊,就可以放一些肉食性鱼类,形成大型的鱼类食物结构链。鱼类多了,排泄物就会随之增多,可以在底部构建底栖类生态系统,对排泄物等有机质进行吸收。“最终达到让水下所有生物都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局面。”仲丽萍说。
目前,观音塘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项目已开始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试,治理效果明显:观音塘湿地公园“水下森林”已有15种水生植物、30多种水生动物。水下生态链逐渐形成,湖区水体有了明显变化,重庆时报记者走在廊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澈见底的水质和各种品种的亲水植物。生态链的平衡得让所有生物都有天敌,为此他们在引进动植物过程中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品种过多过快发展,仲丽萍说,这样的生态修复方式在重庆都算头一回。“整治之前,这里的水质是IV类,现在主要指标已经达到了近II类。”
通过“水下森林”修复生态的好处不仅仅只是眼下看到的水清池碧。观音塘湿地公园的出水口就是璧山的母亲河璧南河。 “如果不治理,从湿地公园流出的水就会对璧南河形成污染,冲刷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床。”罗俊说,今年下半年修复工程完工后,市民前往观音塘湿地公园就能看到一片生态和谐、清澈见底的新景观。
“活力水城”
做活“水”文章
观音塘湿地公园是璧山区致力于“活力水城”打造,用心做活“水”文章的缩影。
“现在,璧山城区及各镇街的工程车辆清洗、道路冲洗、市政环卫、园林浇灌用水、景观用水、河流补水等均用上了中水。”璧山区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王炯其告诉重庆时报记者,为了节约水资源、降低用水成本,他们将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的“中水”进行了再利用,全区中水回用已经率达到了46%。目前,璧山建有中水回用的处理厂站已达13个,中水处理设计规模4.5万方/天,可完全消化城市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其中,璧山城区中水回用工程的设计处理能力为2万立方米/天,为全市最大规模的中水回用工程。污水再利用,不仅大大缓解了璧山每年夏季生活用水紧张的情况,也为老百姓省下了一大笔钱。“形成1吨可利用的中水实际投入不到1元钱,不到自来水成本的1/3。仅市政绿化用水一项,璧山城区就为财政节约水费近900万元。”
按照规划,璧山投入接近50亿元资金建设了一大批水生态工程。在这里,诞生了观音塘、秀湖等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两岔、雪山、东岳湿地等10多个充满水生态气息的休闲观光型湿地公园,今年将建成团堡、竹林沟、李家沟、翠微等10余处湿地工程,目前城区水面占比已提升至10.5%,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平方米,水网密度接近3.6公里/平方公里,一个以“一河六湖十八湿地”为骨架的“活力水城”正崛地而起。
水变清了,洪涝少了,是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如今,璧南河恢复了靓丽容颜,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近Ⅲ类标准,其它河流、水库水质也大幅提升,城区供水出厂水水质合格率达100%,30多万居民和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记者手记
勿忘绿色发展初心
过去璧山区是典型的贫水地区,缺水地区,通过“活力水城”的建设,如今的璧山区展现了自己的雄心和决心,不但让“死水”变“活”,还把污水变净,一座“活力水城”正在崛地而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记者在采访中对此深有体会。越来越多的企业被璧山区的环境所吸引并入驻,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证明。生态文明建设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老百姓自己亲身感受来得真切。璧山区有理由继续坚持自己的“初心”:以“低碳、便利、宜居、舒适”的价值理念,为璧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记者 李童彤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