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十年一现 八千多人故宫排长队参观

09.09.2015  13:07

观众扫码了解画作幕后故事。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宫博物院在一整年内将陆续推出一系列精品大展,为观众提供丰富、深刻的文化“大阅兵”。其中的重量级首展——“石渠宝笈特展”昨天在武英殿书画馆和延禧宫展厅同时开幕,在两个月的展期中,将有近300件绝世珍品与观众见面。据统计,昨天共有8500人参观武英殿,赏阅了中国第一画《清明上河图》。

  □现场

  一次次排队逐厘米赏阅

  《清明上河图》看不够

  昨天是“石渠宝笈特展”第一天迎客,国宝级书画集体亮相。早上7点左右,午门门口就开始有观众排队。8点半故宫一开门,第一批观众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特展展厅。

  武英殿内,每幅作品前都站满了弯腰细品的观众。特别是10年来未曾完整露面的《清明上河图》前,更是排起了长队。全长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全卷铺开陈列,很多观众几乎趴在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在现场工作人员一次次提醒中,队伍缓缓地往前移动。不少爱好者看一遍不过瘾,不惜第二次、第三次重新排队观看。

  故宫顶级珍贵书画文物只在春、秋两季展出,每次展出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且每次展出后要“静养”至少3年。《清明上河图》等珍宝将于10月12日提前回库“静养”。

  展区有WiFi扫码读故事

  限流排队不再怕无聊

  10点左右,观众逐渐聚集,根据武英殿内的情况,故宫开始采取临时限流措施。根据殿内电子计数器统计,当人数接近200人时,武英门门口暂不放人进入,量出为入。为避免观众排队无聊,工作人免费发放精美的明信片。一旁的故宫书店内有关于展览、展品的书籍、宣传册,可供游人先睹为快。

  为使到场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故宫增设500台专用自动讲解器,增加30名志愿者开展专题讲解。展室目前完成WiFi硬件设备安装和互联网宽带接入,展厅内约三分之一的展品旁配置了二维码,展览期间将在展区内提供无线网络,观众扫码后便可详细了解到文物的幕后故事。

  鉴于此前《清明上河图》展出时“万人空巷”的盛况,故宫提前做了接待应急预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会根据未来一段时间的参观情况适时调整,有效应对。

  >>延伸阅读

  《石渠宝笈》收录皇帝书画收藏

  《石渠宝笈》号称中国书画著录史上的“四库全书”,于270年前初编成书,相当于皇帝自家的书画收藏“账本”,其中著录书画上万件。“石渠宝笈特展”相当于根据馆藏,将皇帝家“账本”中提及的珍宝逐一晒出。“账本”中的万件珍宝,目前有1229件在故宫保存,其中包括228件书法作品,1001件绘画作品。

  本次展览分为“典藏篇”和“编纂篇”两个部分,分别在武英殿和延禧宫同时展出,两个展场两期一共展出故宫书画藏品283件,展览至11月8日结束。其中部分宋元珍品将于10月12日被更换,回库“静养”。

  □提醒

  观众可以避开上午10点左右的参观高峰前来观展。或在8点半故宫开门前提早排队入场,或先游览故宫其他区域,待15点左右人流减少时再去观展,届时参观环境较好,可较为细致地观看。

  目前正值故宫旺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每张成人门票60元(不包括珍宝馆、钟表馆)。本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凭故宫门票进院后可免费参观。

  近日网上出现骗子公司,拷贝故宫的微信语音导览,骗取钱财。故宫郑重声明,故宫博物院的微信与网上展览一律向公众免费开放。

  □释疑

  1如何确保国宝安全?

  恒温恒湿24小时专人值守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书画跟瓷器、铜器文物不同,相对脆弱,“很多《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已经经过坎坷的生命历程,带着损伤的痕迹,更需悉心保护”。

  故宫的顶级珍贵书画文物只在春、秋两季展出,每次展出不得超过两个月,并且一次展出之后要“静养”至少3年。此次展出采取展期中途换展的举措,一部分珍贵展品将于10月12日被其他展品替换,提前回库“静养”,因此它们的实际展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另外,鉴于展品的珍贵,此次展览在原有基础上,在武英殿东西配殿和延禧宫展场都加装了恒温恒湿设备和展柜,打破常规;现场24小时供电,专人24小时值守,并控制同时在展厅内参观的观众人数不超过200人,以保持良好的文物展品保护环境和观众的参观环境。

  2如何缓解“珍宝饥渴”?

  故宫北院区今年力争开工

  观众在《清明上河图》前排起的长队,也反映了人们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渴求。但囿于展览场地、环境与文保之间的矛盾,这些文化精品不能常与观众见面。对此,单霁翔透露,故宫也曾试图在武英殿附近建立地下书画馆,这样精品展览的规模会大大提升,但是最终考虑到紫禁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以及地下遗存保护的需要,放弃了这个方案。他表示,今年力争开工建设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届时“石渠宝笈特展”这样震撼的大型专题展览会更多地与观众见面,展出的精品将成倍增长,五大名窑等珍品也可以展出。

  3“接棒”大展是什么?

  “地上天宫”呈现万寿盛典

  单霁翔介绍,盛大的《清代万寿盛典展》昨天已开始在东雁翅楼布展。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素有“地上天宫”的美誉,整体改造完成后即将首次亮相。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览空间将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博物馆展厅。

  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其中,“与民同乐”部分以44米全幅展出的《康熙帝万寿庆典图》(第二卷)为主要展品,展示从西直门到神武门一段衢歌巷舞的场景,由此感受万民欢庆的盛况。“呈吉纳祥”部分主要介绍各地进献奇珍贡品的情况。“贺寿大典”部分主要介绍清代帝后万寿盛典期间接受朝贺这一最为重要的礼仪形式。“盛席寿宴”部分主要介绍帝后庆寿期间的盛大筵宴等。

  单霁翔指出,这一大展将用517件展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多类别文物“大荟萃”,故宫收藏的69大类藏品大部分都会在展览中出现。

  □展品故事

  观大展,看什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指出,不仅可以看“明星作品”本身,还要看其背后的故事,“不久前的大阅兵让国人为之鼓舞,故宫90年院庆推出的18个大展,新开放的五大区域,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接受社会文化的检阅。文化‘大阅兵’能够让公众感觉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力量”。

  《伯远帖》王羲之家族唯一实名真迹

  《伯远帖》的作者是东晋书法家王珣,他是“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书法出自家学,其祖父、父亲、弟弟都擅长书法,王氏一族在书法史上占据巅峰位置。

  《伯远帖》是一封问候友人病况的书信,只言片语中透露了对友人病情的关怀。王珣的书体行笔劲健,意境恬淡,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

  《伯远帖》是乾隆帝的爱物。在故宫养心殿温室中,乾隆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珣的《伯远帖》收藏起来,并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这幅被乾隆皇帝视为珍品的法帖也有一段颠沛流离的经历。1924年,逊帝溥仪出宫时,《伯远帖》与《中秋帖》被皇贵妃随身携出,后来为生计所迫将它们变卖,辗转被鉴藏家郭葆昌收藏。1949年,郭葆昌的儿子将二帖在香港抵押,1951年抵押到期,而郭家已无力赎回。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最终由国家出资购回,《伯远帖》《中秋帖》才得以回到了它们的家——紫禁城,由故宫博物院珍藏。

  《五牛图》中国已知的最早纸本绘画

  《五牛图》的作者韩滉是唐代贵胄和著名画家,《五牛图》是作者唯一的传世名作,也是目前中国所见的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记者在现场看到,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形象生动,风格古朴。

  《五牛图》曾是南宋皇室的收藏,此后历经赵孟頫、太子书房等收藏,明代后期为项元汴所有。清初为宋荦收藏,乾隆初年藏于汪学山“求是斋”,后进入乾隆的宫廷收藏中,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出清宫。上世纪5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五牛图》从香港被回购,重归故宫。

  《五牛图》刚收回时伤痕累累,1977年经故宫专家重新揭裱、补笔、全色,这幅珍贵画作才重新焕发生机。故宫武英殿西配殿里展出了一张1977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工厂的修复记录,通过展出的照片,观众可以看到《五牛图》从残破不堪到完好如初的复原过程。

  这幅画到底如何从江南流传到宫廷,长久以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研究人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关于乾隆朝进贡的资料,偶然发现了一份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进单中有这幅画。

  正如很多名迹都有“双胞胎”一样,日本某美术馆也藏有一件传为韩滉所作的绢本《五牛图》。如何证明进贡单中的《五牛图》就是中国观众眼前的这幅《五牛图》呢?故宫专家张震介绍,一来此画留存的乾隆题跋落款时间与尹继善进贡时间相符。二来要收到书画名迹,除了财力,有鉴定眼光也非常重要。尹继善当时任职江南,是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与风雅名士过从甚密,他能得到《五牛图》真迹并献给皇帝,是合情合理的。

  记者张然

      据京华时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