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猕猴桃、养猎犬、捕鲫鱼、种小米...... 这是新石器时代重庆人的生活场景

24.01.2019  17:43

△马晓娇的工作照

一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泥土,在考古专家的显微镜下却被一点点地放大,4900余粒来自5000年前的种子,从泥土里跃然而出,揭开了当时生活在重庆大地上的新石器时代大溪人的生活场景。

摘猕猴桃、养猎犬、捕鲫鱼、种小米……在我们想象中身处蛮荒时代的新石器时代大溪人,却过着和我们想象中迥然不同的生活。

今(24)日,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上,马晓娇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首次公开披露了巫山大水田遗址中埋藏的大溪人的故事。“大溪先民的生活是以渔猎、采集和农业为主,家畜饲养起着一定的补充作用。

△巫山大水田遗址远眺

黍成为出土最多的农作物

说起主食,现在的人们毫不犹豫地会脱口而出水稻和小麦。可是如果放到5000多年前的大溪部落里,先民们会异口同声告诉你“”。

什么是“”?马晓娇说,它是小米的一种,一年生粮食作物,成熟以后是金黄色,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山西大同,忻州一带,黍去皮以后,叫黄米,此种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做粽子的原料之一,此外黍磨成面粉以后还是做油糕的原料。

这种现在并不常现身餐桌的粮食,在5000多年前,却是大溪人的主要农作物。

通过同时期遗址的对比,我们发现,大溪人的主食和北方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鲜明的区别,当时的北方,主要农作物是粟,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已经成为主要农作物了。

为什么大溪人会选择“”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呢?马晓娇说,这和当时大溪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由于三峡地区山地较多,土壤饱水性能较差,容易干旱,所以更适合“”的生长。

“在靠天吃饭的新石器时代,种植起来比较容易,是人们选择“”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以外,马晓娇还从泥土中找到“”和“”的踪影。

我们发现了一粒水稻,这说明当时大溪已经有水稻的足迹,但它究竟是人们以物易物交流来的,还是作为农作物种植的呢?我认为,因为靠近长江,当时的大溪人已经拥有了种植水稻的条件,因此,我们不排除,大溪人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小面积的种植水稻。

猕猴桃是大溪人爱吃的水果


△猕猴桃种子

除了各种农作物之外,马晓娇还从泥土里,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季节性“食物”,它们包括藜、葡萄、猕猴桃、南酸枣以及少量的栎果和柿。

其中,“”的占比是最多的。

什么是“”?在现代,它就是一种很难清除的杂草,可是,鲜少有人知道,这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幼苗可作蔬菜,茎叶可喂家畜,在5000年前,就连它的种子都是人们口中的美味。

  除此之外,猕猴桃和葡萄也是随处可见,大溪人根本不需要种植猕猴桃,漫山遍野都能摘到野生的猕猴桃和葡萄来改善自己的伙食。

马晓娇说,从这些种子的被发现,说明采集经济在三峡地区大溪文化先民的生活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溪人还捕鲫鱼养猎犬喂家猪

光是吃素是不行的,那么大溪先民们的肉食又是些什么呢?

马晓娇说,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他们在大溪人的“垃圾堆”里,找到了大量的鱼骨,这些鱼骨分别来自青鱼、鳡鱼、鲫鱼、草鱼等各式各样的江河鱼类。 

△鱼骨坑

同时,“垃圾堆”里还有麂、猪獾、熊的残骨,说明大溪人经常捕猎这些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

△随葬的狗

你可别以为大溪人就靠着捕鱼狩猎就满足了,马晓娇说,其实,在5000多年前的大溪部落里,先民们已经开始饲养家猪了,也就是说,家猪已经成为人们饲养的牲畜之一。

而一只殉葬在大溪人墓地旁的小狗遗骨,更是说明,在当时,犬类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它们和大溪先民友好地生活在一起,帮助先民们进行捕猎。

大量鱼类动物骨骼和及少量家猪骨骼的发现,说明在当时,渔猎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家畜饲养起着一定的补充作用。

也因此,我们认为大溪先民的生活是以渔猎、采集和农业为主,家畜饲养起着一定补充作用。”马晓娇说。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