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候人兮猗! 中国最早的情诗诞生在南岸

20.06.2017  09:01

位于涂山上的涂山寺。记者 熊明摄   

南岸,位于重庆市西南部,自古钟灵毓秀,名人荟萃。

先秦时期,南岸属巴国;秦汉时期,属巴郡江州县;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明五年,隶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隶巴县;隋、唐、宋、元、明、清,建制未变。

神奇秀丽的群山,狭长绵延的江岸,令历代文人墨客为南岸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

禹娶涂山” 酝酿出最早的情诗

南岸的诗歌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娶涂山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远古神话。

大禹是我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英雄人物,而涂山究竟在何处,一直以来争议不断。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熊笃表示,经考证《华阳国志》《水经注》等相关史料,“禹娶涂山”的发生地,就是位于今天南岸区南山山脉中段的涂山。

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这段文字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幅凄美的画面:大约在4000多年前,涂山女娇日日在涂山等待着她的爱人、治水英雄——大禹的归来。面对滔滔淮水,满怀对禹的敬重和思恋,她深情地唱出:“候人兮猗!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表示,这首《候人歌》的意思就是:等你啊,我等你啊!“可别小瞧了这首短短的四字《候人歌》,它可是中国最早的情诗,远早于大家熟悉的《诗经》中的《雎鸠》。

鲜于煌的观点反映了古今很多学者的共识:清杜文澜将它收入《古谣谚》,闻一多《神话与诗》、郭沫若《屈原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它屡有称引,他们都充分肯定它的完整的诗歌性质,称这首诗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

鲜于煌表示,《候人歌》具有诗言志、声韵和谐的表达特点,后来的《诗经》《楚辞》用到的“”字,都明显是受到《候人歌》的影响。

涂山峰峦叠嶂,林色如黛。涂山之上有一座涂山寺,原为巴渝地区百姓祭祀大禹和涂山氏的禹王祠、涂后祠,始建年代不可考。因为大禹娶涂山的美丽神话,加之风景秀丽,涂山及涂山寺成为众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白居易因向皇上直言进谏,被贬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在职期间,他孤身一人游览涂山寺,并写下了此诗。

唐代的另一位官员寇泚也在慕名游了涂山之后,留下一首豪迈的《度涂山》,其中,“涂山横地轴,万里留荒服”的诗句凸显出涂山的雄伟瑰丽。

此后,明代张稽古的《登涂山后作》、清代王世祯的《涂山绝顶眺望》等诗作,都热情讴歌了大禹治水的功绩,赞颂了涂山的雄奇峻峭。

如今,涂山寺内依然香火缭绕,涂山女的形象被塑成雕塑,立在涂山湖畔,动人的传说仍回荡在巴山渝水间。

遭遇战乱 古诗仅存世100余首

既然南岸诗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南岸境内又风景如画,那么,南岸古诗的数量一定数不胜数吧?

然而,记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现存关于南岸的古诗数量大约仅为100余首。

这又是为什么呢?

南宋末年和明末清初,巴渝地区两次遭遇战乱浩劫,导致生灵涂炭、典籍损毁。”南岸区作协主席杨金帮表示,直至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重修《巴县志》,这才收集保存了部分巴渝史料,但前人有关重庆的诗作,不少已经失散在时光的烟云中。

杨金帮称,在古代,南岸境内山、水、泉、瀑、洞、峡、花、岛一应俱全,历来就是渝州传统的游览观光胜地。

清乾隆以前评出的“巴渝八景”中,南岸占了三景。王尔鉴厘定的“巴渝十二景”中,南岸占了四景。

龙门皓月、黄葛晚渡、字水宵灯、海棠烟雨……这些美丽的景色令诗人们流连忘返,留下传诵至今的诗作。

淸乾隆年间四川川东道张九镒在《龙门浩月》中写道:“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

淸光绪年间举人冯兰亭在《黄葛晚渡》中吟诵:“斜阳返照暮江红,古渡人归趁短蓬……一双兰浆桃花浪,三尺蒲帆柳絮风。回首城南灯万点,当头明月恰如弓。

清代官任奉节知县的著名诗人姜会照在《字水霄灯》中抒怀:“万家灯射一江连,巴字光流不夜天。谁种榆河星历历,金波银树共澄鲜。

南岸美景成为诗人们创作灵感的迸发地,文人墨客纵情山水间,诗意大发,好不快哉!

览胜亭曾是重庆夜景最佳观赏点

古人欣赏重庆夜景的最佳地点是哪里?答案是位于涂山绝顶的览胜亭。这从众多诗人描写览胜亭的诗作中可见一斑。

清代诗人王世祯在《蜀道驿程记》中记载,在涂山绝顶“下视灵山累累如蚁蛭”,由此说明览胜亭所处地势很高,是观赏夜景的绝佳去处。

相传览胜亭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原名澄鉴亭,淸乾隆年间被张九镒更名为览胜亭。为此,张九镒还专门作诗一首,记录此事:“旧额澄鉴书大字,面目假借非真容。如此山川足遥睇,易云览胜无雷同。

览胜亭在古代的名声好比今天的南山一棵树观景台,令喜观夜景的文人们趋之若鹜。这其中,清康熙年间进士龙为霖对其尤为偏爱,曾多次游览。

有一次,龙为霖又与友人相约游览胜亭。站在亭中,诗人看到月升中天,光照亭栏,双江印月,渝州夜景愈加美轮美奂。于是,他即兴创作了《月下登澄鉴亭观渝城夜景》,留下了“一亭明月双江影,半槛疎光万户灯”的佳句。

近日,记者登上涂山绝顶,寻找览胜亭的踪迹。遗憾的是,山峦之上,仅见一根铁桅杆高高耸立,览胜亭已不见踪迹。

这根铁桅杆从何而来?又是何人所立?

据史料记载,外号“刘大刀”的明代总兵刘纟廷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览胜亭前立下此杆。此杆为全生铁铸造,高10.5米,直径17厘米,隔江可见。

涂山寺的僧人正勇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览胜亭被毁。如今,唯有这历经400多年风雨的铁桅杆仍巍然屹立于绝顶之上,诉说昔日的繁华。

重庆日报记者 兰世秋

原标题:候人兮猗! 中国最早的情诗诞生在南岸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快来给你心中的“巴渝工匠”投票
    谁是你心中真正的“巴渝工匠”,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