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病有所治 幼有所育 弱有所扶……重庆多措并举兜住民生底线
核心提示
重庆日报消息,民生连着民心。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提出“六保”工作任务,强调要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兜住民生底线。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需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兜住民生底线,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以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病有所治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增至33种
6月9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为解决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今年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新增重性精神疾病、膀胱癌、肾癌3个病种,救治病种数量达33个。患有这些疾病的贫困患者,住院自付费用将不会高于10%。
兰瑞友是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的受益者。前年底,家住江津区油溪镇石羊村的他因糖尿病恶化转为尿毒症,被送到江津区中心医院救治。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兰瑞友所患的尿毒症以及白内障都属于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通过综合运用大病医疗、医疗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等政策,其住院自付费用不高于10%。
“多亏了大病救治政策,现在我还能下地走几步了。”兰瑞友说。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张维斌介绍,为保证基本民生,我市不断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覆盖范围,2017年,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仅有9个病种。2019年,增加至30个病种;2020年又新增重性精神疾病、膀胱癌、肾癌,使病种数量达到33个,并同步新增20个精神专科定点医院。
“我们还组建市级救治专家组,针对33个大病病种,分别制订详细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和质控指标,并通过远程技术支持、业务培训、对口帮扶等,统一救治标准、规范救治行为。”张维斌说,本区县域内贫困患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出院时只需付自付部分。
为提升贫困地区的大病救治能力,我市还开展三甲医院对口帮扶,5年来,组织市级16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21所贫困区县医院,共派驻帮扶人员870人,诊疗患者128万余人次,培训医务人员40余万人次。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黄明会表示,2017年以来,我市累计集中救治贫困群众5.2万余名,救治进度达99.98%,贫困患者区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下一步,我市将做好大病精准识别和专项救治,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村贫困人口,做好疾病摸底调查,及时纳入“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按照“发现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的要求进行动态救治管理,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应治尽治”,切实减轻贫困患者救治负担。推进贫困区县县级医院建设,年内,每个区县至少有1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
幼有所育 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惠及14万余人次
6月9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在重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已实现全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覆盖。其中,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去年惠及14万余人次。
据了解,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我市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作为提高国民素质重要任务,纳入健康扶贫工程整体推进。
“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主要是为贫困区县6-24月龄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1盒营养包。”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处副处长唐旭艳说,婴幼儿在6个月后,单吃母乳或配方奶粉已经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家长若不能及时给孩子添加营养丰富、科学均衡的辅食,孩子可能会患上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及其他疾病,影响儿童健康成长。为解决贫困地区可能无法科学合理为儿童提供均衡辅食的问题,国家组织营养专家研制了婴幼儿专用营养包,由政府免费提供,改善儿童营养状况。营养包里含有孩子健康成长必需的优质蛋白质、铁、锌、钙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
去年,全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共发放营养包93万余盒,受益儿童14万余人次,其中新增受益儿童8万余人。
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主要是为贫困地区新生儿开展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免费筛查,2019年,项目区县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初筛率分别达到97.7%和91.58%,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何确保新生儿安全?据介绍,2016年起,全市建立了6家市级和50家区县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构建起及时有效、合理有序、分工合作的危重新生儿救治和转会诊网络。2019年,全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共救治危重新生儿49722例,婴儿死亡率下降至3.37‰,比国家同期平均水平低2.23个千分点,较2010年下降7.92个千分点。
我市还大力推广儿童早期发展行动,在全市妇幼保健机构推广建立符合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特点的产科、儿科、妇女保健科和儿童保健科等多学科协作机制,通过孕期营养、心理、高危儿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综合干预,促进儿童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家长已经不再停留在孩子长得好不好上,而应更关注孩子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睡眠问题等。”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王念蓉说道。
弱有所扶 全市“大救助”格局基本形成
重庆日报记者6月9日从市民政局获悉,为保基本民生,兜住民生底线,我市强化弱有所扶,“大救助”格局基本形成,今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在全市“大救助”格局中,24.87万名扶贫对象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民政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发挥。石柱、城口、巫溪、酉阳、彭水多措并举实施兜底保障,助推当地全面脱贫摘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及时将受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有困难、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市民政局全面调整、优化社会救助审核审批程序,要求疫情防控期间低保审批时限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实现应保尽保快保。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市民政局还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对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以及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按低保标准两倍按月发放临时救助金。对因患新冠肺炎造成家庭重大生活困难的其他人员,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实施临时救助。
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跃进社区低保对象曾华就是疫情防控期间临时救助的受益者。3个月前,曾华生活出现临时困难,跃进社区了解情况后,启动对曾华的临时救助,并每周两次上门送生活物资。
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6.67万人,支出资金17.48亿元;全市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8.34万人,支出资金6.59亿元;全市临时救助困难群众累计救助6.74万人次,支出资金1.59亿元。
据了解,我市还将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改革,努力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鼓励有条件的区县探索城乡低保统筹,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首席记者 张莎
原标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市多措并举兜住民生底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