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推进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2015年十佳班级大赛现场
榜样的力量
学校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是建党、强党、兴党的生命线,是推进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高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思路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据市委教育工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我市各高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融入管理服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大力提升育人队伍能力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
重庆大学 互联网+思政教育 让正能量触手可及
重庆大学的“易班”现在可是备受学生热捧,建设一年多就有2.2万人注册,生成500多个班级用户、297个公共号、1563个公共群,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中。可以说“易班”已经成为受重庆大学在校学生欢迎的网络互动社区。
“易班”是什么?它是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网络虚拟互动社区。重庆大学“易班”网络社区,学校校内信息资源、学生活动资源、学生服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学生可利用“易班”享受学校快捷的校园功能服务,能自主选择学校推出的学生活动,能通过易班班级加强相互的交流沟通,能享受网络课程教学并与教师及时互动……大学生既是使用者也是建设者,因此这成为了重庆大学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阵地。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再是单调的灌输。除了对“易班”的探索实践之外,重庆大学其实早就把党旗插在网络领域中,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
作为在14年前就成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领导小组的高校,重庆大学注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综合使用、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仅今年,虎溪校区以学生宿舍学生工作站和70间学生宿舍特色活动室为依托,开创了“舍区教育网上网下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并组织“理论面对面”读书活动等舍区教育活动132项;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师团到学院开展讲座、分享经验、举行沙龙等活动350余场。
在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节点,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互联网+”时代令正能量可以来得更快、更多。
为了让大学生触手可及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重庆大学还积极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将《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与网络有效结合,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利用网络开设“优课”,及时上传教学资料,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交流,组织网络考试,学生可灵活选择答题时间,通过电脑和手机端参与答题,答题人数多达4万人次,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学校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开展“两学一做”工作,通过组建网络党支部,开展网络组织生活,通过网络推广优秀心得体会文章,组织了多达7千人次参加的网络知识竞赛。
另外,重庆大学还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领路网络育人,在网络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重庆大学学生的一种习惯。可以说,通过新媒体开展广泛、深入、及时的主题教育,让重庆大学师生精神和思想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涌现出一大批知行合一的先进典型。
虽然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但也给青年学生的成长扩展了途径。在重庆大学,化身网络潮人、网络达人,用微博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各种生活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互动交流中影响和感染学生群体,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学生心中,融入他们头脑中。
重庆师范大学 榜样示范引领 让先进典型“活起来”
近年来,重庆师范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榜样示范、品牌培育和队伍建设三个维度狠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育人成效不断彰显。
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工程,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庆师范大学坚持榜样引领,让先进典型“活”起来。早在2001年,重庆师范大学就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四届。320名在学习研究、创业实践、自立自强、科学创造、公益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典型登上报告会讲台,他们将自己的经历写成鲜活、生动的成长“教材”,面向全校学生巡回宣讲,近8万学子感受着鲜活的榜样力量。
十余年来,每年从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榜样,都会通过“榜样的力量”“立德树人?榜样风采”等系列德育品牌活动,深入学生班级、学生活动、学生园区中,在大型主题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平台上发挥榜样力量,实现朋辈互喻。
仅近三年,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就走出了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李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首位90后党代表李露、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强)丁奕然……
榜样的力量来自周围的同学,也来自那些始终在护航的辅导员。他们又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什么推动作用?
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构建了“H+”模式,聚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双线协同发展,创新培养机制、强化双重身份、凸显职业价值,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
一方面,该校创新培养机制,坚持培养“三感”(职业认同感、从业使命感、队伍归属感)、带动“三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实现“三化”(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并创建“学生工作?书记沙龙”“学工办主任工作沙龙”和“新进辅导员入职沙龙”等培养项目,加强辅导员职前、职中、职后教育。
依托学科和专业发展平台,重庆师范大学还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向的分流培养,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形成辅导员“严进、精育、厚待、优出”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推进辅导员队伍从“经验型”走向“学习型”。
另一方面,重庆师范大学还面向辅导员队伍专门设立“辅导员教师岗”和“辅导员管理岗”,强化他们的双重身份。值得一提的是,为彰显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增强身份认同和职业认同,该校还设立了“金牌辅导员”“优秀辅导员”“学生最喜爱的辅导员”等德馨奖,评定中更加突出辅导员的学生满意度和育人成效。
近年来,重庆师范大学还建起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并大力实施“辅导员青蓝工程”,推进辅导员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推进“立德树人领雁计划”,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打造“三化”教学模式 别样“思政课”受热捧
为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自觉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进头脑”,克服传统思想政治课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实效性的弊端,近年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构建起以“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化”教学模式,让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备受学生热捧。
何为项目化教学改革?该校党委副书记张新介绍,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视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强调理论认知与行动践履的课程特点,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项目化教学,增强教学的渗透性和育人性。
也就是说,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可以在课堂上、主题演讲中、校园调查里、社团活动时,通过多种项目活动,将知识传授与素质养成、理论学习与项目研练相结合,达到“做、学、行”一体化,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升。
为解决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论思维不强、教师学科相对单一等问题,提升教学的高度和厚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同步实施了“内容重构、交叉轮课”的专题化教学改革。为推进此项教学改革,该校建立了两个专题备课组,实行教师教学AB角制。在具体操作中,两个专题组分别负责各自专题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整合,任课班级相同的两名教师交叉轮课。这样,既更好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又使教师成为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提高了教学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而在网络化教学改革中,该校积极创新,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实施“资源在线、学习自主”的网络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个网络平台集在线学习、移动阅读、互动交流、在线辅导、适时考核、过程监控等功能于一体。教师通过平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平台分区完成学习任务,使思想性和教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可控性实现了有机统一。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考试改革,自主开发网上考试平台,实现了教考分离、无纸化考试。同时,该校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化”教学模式,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对“思政课”越来越有兴趣。不仅如此,该校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文/王小寒 图片由重庆市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