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丨符跃强:我是儿科医生,希望PICU的孩子顺利渡“劫”
前几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5位医护人员带着ECMO(体外膜肺氧合)连夜前往万州,抢救一名重症肺炎患儿。第二天上午他们又带着患儿回到儿童医院。
这一幕,对重医儿童医院PICU的医护人员来说是常有的事。无数个日夜,他们用自己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托起千千万万孩子小小的生命,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去希望和未来。
治疗儿童是精细活,有时感觉像破案
“有时候通宵加班,确实挺累的。”42岁的符跃强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曾获评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在他看来,这些荣誉都不算什么,能给孩子和家庭多一分希望,才是医生的最高目标。
8月17日上午,符跃强和同事和往常一样,早上7点多就来到科室,8点交班,到病房查看患儿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做好记录,给患儿家长交代注意事项……一系列工作忙完后,已经快11点半,符跃强稍微喘口气休息一下。
PICU又叫儿科重症医学科,这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只要是病情危及生命的患儿,都会被送到这里,在度过危险期后,再转入相应的科室继续治疗。
符跃强从业十多年,已经记不清抢救过多少小孩,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凌晨从家里赶到医院参与急救。
说起治疗小孩,符跃强脸上总是露出一丝温柔。
“小孩不像大人那样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症状和感受,这就需要家长和医生的仔细观察和检查,并不是‘小儿科’的事情。”相反,对儿童的诊治很有挑战性,特别是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婴幼儿,“治疗患儿时,有时感觉像在破案。”。
儿童治疗是一项“精细活”。孩子血管微小,抽血、扎针更加考验医护人员的技术。如今,超声引导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血管通道的建立更加快捷和安全。各种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抢救设施的完备,也使治疗更加科学。
符跃强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更需要和小朋友进行情感交流,消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有家长会吓唬孩子,说不听话医生就要给你打针。”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符跃强总会笑着解释,我们是来帮小朋友打病痛怪兽的。“不希望小孩害怕见到医生就害怕,因为这样不利于诊治。”
儿童健康需要家庭社会医院全方位保护
在PICU里,有因为先天发育不足,导致病症的,也有因为家长疏于照顾导致孩子发生意外的,每次接症到这样的患儿,符跃强总感觉格外心疼。
今年5月,大足某村,2岁多的小浩(化名)在家玩耍时不慎被开水烫伤,臀部、背部受伤严重。但是,家长并没有第一时间送孩子到医院救治,只在当地寻了一些“土方子”给孩子涂抹患处。小浩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这个时候,家长才慌慌张张把孩子送到大足区人民医院。
急需转诊!当天下午6点多,符跃强和同事抵达大足区人民医院,看到小浩受伤的皮肤已经溃烂,还有中毒的症状。
等孩子输完血,被带回重医儿童医院,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符跃强和同事一刻也不敢松懈,连夜处理小浩的伤情,几天后,小浩的病情稳定下来,被送去烧伤整形科做进一步治疗。
符跃强认为,“家里有小孩子遭受意外,家长没有第一时间让孩子得到科学的救治,这确实太不应该了。呵护儿童健康不仅是医疗机构的事情,更要来自家庭、社会、医院等全方位的保护。”
家长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除了生理上的治疗,符跃强提醒家长,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采取极端行为做了“傻事“,如服药自杀、自残等,危重时往往会被送往PICU抢救,其中不少孩子来自单亲家庭。
符跃强说,前不久,一个10多岁女孩,因服用大量药物被送到PICU抢救,守候在门口的父亲懊悔不已。 “对于家庭内部的干预,我们医护人员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他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最主要的还是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作为长期和高危患儿打交道的医生,有时拼尽全力,也没换来一个好的结局。符跃强说,心里会有挫败和沮丧感,但自己会不断总结和学习,为危重患儿能脱离危险,恢复健康而全力以赴。
“看着备受疾病折磨的孩子,在巨大压力下坚守的父母,我们心里压力也很大。”面对一些紧急、极端的情况,符跃强表示,我们也在不断提高医术,加强团队配合,那样孩子和家长受的苦就能少一点。
大学时代,符跃强就听过见过一些病例,在本地治疗不了的疾病,必须送去发达城市,甚至发达国家才有条件救治。“不停地努力奋斗吧!唯有这样,才能让儿童有‘危’(生命危险)有‘难’(急难重症)时可以找到信赖的港湾。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游新闻记者 钱也 实习生 陈柔潼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