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编,在指尖上游走的技艺
△1月12日,竹篾匠王忠贵将竹子划成竹条。摄影 向成国
篾编,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也是一门细致活,竹篾制品制作很有讲究,要粗细均匀、光滑细腻、青白分明、刚韧恰当,才能做出精巧结实耐用的竹器。
近日,记者寻到已有30余年篾编经验的老手艺人——王忠贵,探访篾编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王忠贵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篾匠手艺,年轻的时候就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随着不锈钢、塑料等制品的流行,篾匠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但王忠贵仍坚守着传承老手艺的初心。
△1月12日,竹篾匠王忠贵在竹条上剥离竹篾。摄影 向成国
初见王忠贵时,他坐在小凳上一手操着篾刀,一手推着竹片,不急不躁地将竹片慢慢推进,左右手同时抖动发力,竹子在他的娴熟操作下“嘶嘶”作响。
△1月12日,竹篾匠王忠贵在整理竹篾条。摄影 向成国
一件做工精细的篾编制品,从选竹子到削竹蔑有十几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在考验篾匠的功夫。
破篾是篾编的准备工作,也是考验篾匠功夫最重要的工序。篾的粗细、刚韧都需要手指这个“评审官”去评判。
“挑选制作竹制品的竹子很有讲究,要选笔直、高大、粗壮的。”王忠贵说,竹子被挑选砍回后,要对它进行加工,砍、破、劈、剖、撕、刮、削、磨,这都需要很多时间跟心思,即使篾丝、篾片准备齐全了,整个制作过程也才进行了一半,接下来便是繁琐的编织工序。
△1月12日,竹篾匠王忠贵在编制筲箕。摄影 向成国
一个凳子、一根竹子、一把蔑刀、一双巧手,一件件竹篾制品在竹篾匠的手下诞生,日子也在这翻飞的竹条间悄悄溜走。
与记者交谈间,王忠贵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他一直编着筲箕,柔软的竹条像一条条小鱼轻盈地在他的指尖来回游动,一阵清脆的编织声后,散发着竹子清香的筲箕就编成功了。
△1月12日,竹篾匠王忠贵在编制筲箕。摄影 向成国
俗话说熟能生巧,定型、固边、编篾、锁边等每一步都相当讲究。经过数年的磨砺,一件竹篾制品选用什么材质的竹子,要怎么破篾,怎么定型,先从哪里开始编,需要在哪里锁边,这近乎固定的作业标准与流程,对王忠贵来说早已烂熟于心。
△1月12日,竹篾匠王忠贵在编制筲箕。摄影 向成国
竹子不比其他,破的时候会有许多小刺,而篾编全靠手,很容易受伤,历经岁月的洗礼,王忠贵的双手已布满了老茧,变得十分粗糙,但他依旧在跟竹子“较劲”,制作出来的竹篾制品表面光滑细腻、棱角分明、造型优美,用料环保还结实耐用。
“现在做传统篾编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纯手工制品的灵气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看着做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王忠贵感叹不已。
△1月12日,竹篾匠王忠贵展示编制完成的筲箕。摄影 向成国
虽然时代有了新变化,但不变的是王忠贵对传统手艺的执着与热爱。在他眼里,篾编不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热爱,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可以让他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有滋味。
篾匠与竹结缘,篾刀为伴,用一双像老树枝般粗糙的手,像“变魔术”般,把一根根平凡的竹子编织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日用品。筲箕、背篓、簸箕、刷把、抓耙、竹排……在如今的城市角落里,仍有一群人默默地用双手制作着这些老时光记忆,用他们的身影和手艺留住这段看得见的乡愁。
原标题:重庆梁平:篾编——在指尖上游走的技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