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重庆市办理各类公证突破22万件

09.03.2016  11:12

  “十二五”期间公证业务结构

  ■建设法治重庆

  公证一路同行

  “十二五”期间,我市公证行业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拓展与规范双轮驱动,业务建设、队伍建设、质量建设、机构建设齐头并进,公证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公证业务实现新突破

  积极拓展银行贷款合同、民间借贷、招投标、股权转让、农村“三权”抵押等经济领域,累计办理经济类公证9万余件,畅通融资渠道,规范交易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市场经济活动依法有序进行。积极介入知识产权保护、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等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领域,办理大量证据保全、升学派位现场监督等公证事项,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抓住我市对外开放、渝新欧、“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办理我市企业资格、资质、涉外经济合同,以及我市公民出国留学、探亲等学历、学位、亲属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涉外公证业务,2015年办理了近5万件,较2010年增长了48.3%。积极介入公廉租房分配、旧城改造、征地拆迁、高山生态移民等民生领域,主动开展公证法律援助,开通绿色服务通道,连续三年开展服务老年群体“公益服务月”活动,不断彰显公证服务的公益属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公证机构共办理各类公证100余万件,2015年突破22万件,达到历史新高,公证业务实现了稳步增长、健康发展。

  二、行业管理开创新格局

  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陆续开展公证机构定岗定员、分类填报等事业单位改革工作,201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公证绩效工资改革,积极推进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规范。执业环境持续改善,分别与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银行主管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文件,推广相关公证业务,建立信息查询协作机制,强化执业保障。便民措施持续完善,调整了全市公证执业区域,破除公证管辖限制;全面推行主办公证员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证时限;创设小额财产领取及保管公证事项,搭建小额财产继承便捷通道;两次下调收费标准,减轻群众办事创业成本。

  三、职业进程取得新发展

  公证队伍良性发展,5年累计培养任命公证员54名,吸纳准入公证员助理155名,2015年底全市公证从业人员突破500人,比2010年增长28%;公证机构均配备有2名以上公证员,率先在西部消灭了“无人处”、“一人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成效明显,5年累计培养新增涉外公证员近70名,比2010年增长74%;涉外公证机构占比98%,涉外业务覆盖率居西部第一;全市公证员中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占比49%,比2010年上升25个百分点。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完善,组建公证讲师团,按照分类培训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岗前实作培训、管理培训、涉外培训、网络培训、岗位技能竞赛、青年公证员沙龙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近100余次,参训人员近万人次,公证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四、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

  质量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制定了系列业务细则和办证指引,修订了质量检查办法和标准,实施了专家驻点指导计划,探索建立了信访投诉重点案件专家会诊处理督导机制。质量检查工作不断深入,累计开展年度检查、专项检查、执法督查等各类检查近20次,抽查公证案卷近4000个(公证事项近5000件),配套开展了通报、整改、奖惩等工作,公证案件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质量管控手段不断优化,持续推进公证信息化建设,引进了当事人身份信息查询系统,建成了遗嘱公证信息库,全市统一启用公证业务办证平台系统,完成了行政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接,实现了网上录入、网上办证、网上监控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

  五、行业形象展现新面貌

  窗口建设日新月异,近40%的公证机构新建(购)改建办公场所,全市普遍增设了叫号、查询系统等办公设施设备,制定了公证服务文明用语、服务流程标准等文件,规范了收费标准、公证人员信息、服务承诺等“证务”公开事项,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宣传方式不断丰富,《重庆公证》杂志、“西部公证网”等宣传平台不断改版升级,“微信公众号”、“公证开放日”等宣传形式不断创新,与华龙网、腾讯网、重庆日报、重庆时报、重庆法制报等传媒合作宣传成为常态,利用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手机报、《每日要情》、《昨日简况》开展重点工作宣传并且效果明显。优秀典型不断涌现,陆续开展 “十佳公证员”、“优秀公证处”、年度经典案例及全国双优等争创活动,至2015年底,涌现了全国优秀公证处5个、全国巾帼文明岗2个、市级优秀(文明)公证处9个、全国优秀公证员(提名)6名、市级优秀公证员30名等,树立了行业标杆,公证形象全面提升。

  本报记者 涂源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