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五十一期

23.08.2016  17:41

  目  录

  ▲合川区区长徐万忠对合川区巩固脱贫成果提出“五个再”要求

  ▲市卫计委狠抓医疗救助力推精准扶贫

  ▲潼南区制定措施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

  ▲石柱县以第三方中期评估为抓手检验脱贫成效

  ▲奉节县先行先试实施特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

  ▲巫溪县塘坊镇“五步感恩互动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区县“一把手”谈扶贫】

  

合川区区长徐万忠对合川区巩固脱贫成果提出“五个再”要求一 是认识要再深化。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要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历史使命,工作再实一些,措施再细一些,监管再严一些,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巩固脱贫成果。 二是措施要再精准。 对脱贫户继续落实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小额意外保险、低保兜底等扶贫优惠政策,保持三年不变。对有知识、有想法的脱贫户,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脱贫户自富和带领其他脱贫户共同致富。 三是机制要再细化。 优化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出台贫困户创建新型经营主体奖励政策。健全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完整的教育资助政策,明确生活资助、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等资助标准和方式。 四是责任要再落实。 建立健全“镇街负直接责任,部门负帮扶责任,工作到村到户,责任考核到人”的抓落实工作机制,层层建立脱贫攻坚责任链,逐镇街、逐部门、逐村、逐户建立责任清单。 五是监督要再严格。 建立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和问责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不评优、不提拔、不换岗。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抓脱贫攻坚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强化督查和问责,对落实不力、措施不到位的严肃追究责任。

  

 

  

【部门声音】

  市卫计委狠抓医疗救助力推精准扶贫  一是精准识别医疗帮扶对象。 筹集建卡贫困患者调查工作专项资金5000万元,与市扶贫办联合开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调查工作。牵头启动全市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及人员调查工作。 二是精准实施个性化医疗帮扶。 筹集近1亿元资金在卫生计生系统内探索建立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制度。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医疗帮扶15万余人次。如,奉节县医疗专家“一对一”精准结对帮扶589名大(重)病贫困患者;涪陵区组织全部因病致贫建卡贫困患者免费到当地乡镇卫生院接受“200元体检包”健康体检。 三是建立健全医疗救助机制。 市级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将建卡贫困户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纳入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各区县立足实际分别完善医疗救助机制。如,彭水县成立医疗卫生扶贫专项基金,连续三年每年该县财政拨付2000万元,对贫困患者住院治疗经报销补助后,符合政策报销范围内个人负担部分,由专项基金按一级医疗机构80%、二级医疗机构50%、三级医疗机构20%给予补助;万州区、綦江区实施“两免三减”优惠政策,即免门诊挂号费、诊疗费,住院床位费减免50%,手术费减免10%,检查费减免5%。 四是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贫困区县完成338所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齐965个村卫生室基础设备,为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健康一体机”3188台。组织三甲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地区18家县级医院、二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贫困地区84所乡镇卫生院,28个区县建成区域医联体,整体提升贫困地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

  

 

  

【区县动态】

  潼南区制定措施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新(改)建农村公路、人行便道,撤并村通畅率100%。实现所有行政村客运车辆通达率100%。倡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3900人以上。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国土整治15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8万亩。新(改)建农村电网1500公里,实施“宽带乡村”工程。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保障。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将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将达98%以上。精细化打造4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滨水生态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55%。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规划打造1000亿级工业园区。 三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加快建设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一江两岸三大片”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建设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点,培育农村电商网店,实现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围绕农业抓旅游,将实现农旅融合示范村20个、示范户100家。积极推广农村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新模式,探索实施土地流转保险。到2018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达80亿元,增加值达50亿元。 四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成立潼南区巩固脱贫成果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原驻村“第一书记”继续履职,原包帮联系人继续负责联系已经脱贫的原建卡贫困户,三年不变。每年统筹扶贫各类项目资金2亿元以上,重点向相对贫困的镇街和村社倾斜。区财政每年统筹10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和1000万元贫困救助专项资金,继续实施产业扶贫和贫困救助。把脱贫成果巩固工作纳入专项督查。对因工作不落实、效果不明显,出现“假扶贫、假脱贫”或较大面积返贫现象的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启动问责机制。

  

 

  石柱县以第三方中期评估为抓手检验脱贫成效  为科学精准评估脱贫攻坚成效,石柱县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集中20天时间,对各镇街进行脱贫攻坚中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按20%比例计入年度考核。 一是明确工作方法。 采用随访座谈、实地查看、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方式,查询户口簿、直补卡、各类档案及信息系统,精准识别贫困户基本情况、务工状况、产业发展及收支情况、结对帮扶成效等具体事项,评估结束后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评估结果并形成评估报告。 二是锁定抽样范围。 立足“每个镇街抽取1个贫困村和1个非贫困村(无贫困村的抽取2个非贫困村),每个调查村抽取20户贫困户(村内不足20户贫困户的由评估人员现场从临近村抽取补足20户)”的原则,按照“未脱贫村主要抽查未脱贫户,已脱贫户按30%的比例抽取样本,不足的以实际已脱贫户数为准;脱贫村主要抽查已脱贫户,未脱贫户按20%的比例抽取样本”。 三是完善评估模式。 围绕“六个精准”、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宣传工作、贫困户满意度调查等四方面内容,采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方案—第三方机构完善问卷—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审核”的工作模式,细化步骤,确定分值。 四是严明工作纪律。 落实主体责任,评估问卷由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设置,密封盖章后交由专人保管,评估当天交督导人员在到达镇街后现场拆封,并对拆封过程现场拍照和录像;督促镇街履行配合职责,评估中除镇街安排的工作人员引路外,其余干部调查时全程回避;选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委县政府督察室工作人员和县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组成监督评估小组,对评估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通过此次评估,让各乡镇深入找准问题根源,限时整改,补齐短板,为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奉节县先行先试实施特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  在脱贫攻坚入户调查中,该县共有特困家庭失能人员948户1013人,为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率先对特困家庭失能人员实行集中供养,确保孤残困难家庭如期脱贫。 一是联动审批,严格准入管理。 采取“试点先行,规范管理,财政托底,购买服务,整体带动”方式,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失能人员“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能力、助推脱贫攻坚”集中供养模式。由县民政局、县残联—镇街—村社对申报家庭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严格把关审核。 二是联动管理,保障服务到位。 坚持工作人员持证上岗,聘请行业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指派医生定时对特困家庭失能人员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常见病处理,重大疾病由政府采取医疗救助方式进行帮扶。每名护工人员服务3-5名失能人员,每增加10名失能人员增加一名工作人员的方式,保障服务精细化。 三是联动帮扶,确保供养实效。 集中供养中心联合卫计、社保、教委等部门,对于特困家庭失能人员在医疗帮扶、再就业培训、教育减免等方面提供帮扶。同时整合资金,按1名失能人员1500元/月的标准,由财政统一拨付,政府兜底保障,确保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正常运行。

  

 

  

【扶贫经验】

  

        巫溪县塘坊镇“五步感恩互动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自脱贫攻坚以来,巫溪县针对少数贫困群众脱贫意识不强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群众教育引导的方法和途径,在塘坊镇实施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的“五步感恩互动法”,进一步强化群众感恩教育,激励贫困户摒弃“等靠要赖”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扶贫现场“看”。“ 第一书记”每月以社为单位组织贫困户现场查看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让贫困户直观感受基础设施方面的脱贫成效;分批组织9个社101户贫困户到村脱贫攻坚办公室现场查看一户一档、24个整村脱贫项目、脱贫攻坚宣传展板,让贫困户感受党和政府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感受各级各部门和全体干部扶贫济困的真心。

  

        二是前后变化“比”。 按照“解决八难、实现八有”指标体系,用展板形式反映脱贫攻坚前后变化。截至今年上半年,新修村社公路2公里,硬化道路7公里,新建水池1193立方米,安装人畜引水管12公里,完成农网改造项目,解决供电不足问题。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机制,成功打造脱毒马铃薯种源基地5000亩、蔬菜基地1000亩;建成山羊养殖小区;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8户,带动12户贫困户从事配套服务;实施光伏扶贫26户。目前,梓树村贫困户已实现户户有产业,产业有帮扶,帮扶有措施,措施有保障,贫困户生活状况明显改善,脱贫信心明显增强。

  

        三是帮扶人员“导”。 强化对贫困户的思想引导,帮扶责任人每周一次电话沟通,每月一次入户走访,不定期召开对接帮扶会,改变以往给点钱、送袋米的物质帮扶模式。目前已集中对接帮扶4次、到户走访648人次,群众思想已逐步由“要我做”转为“我要做”。

  

        四是院坝座谈“评”。 以自然院落为单位,定期召开群众“交心会”,多方面交流脱贫致富心得,议好人好事,评脱贫典型。共评选出致富带头人和“扶贫好人”各9名。

  

        五是镇村干部“讲”。 组建政策宣讲队,结合“两学一做”,采取集中宣传、入户宣传和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重点讲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医疗救助和教育资助等政策,通过点对点宣传、面对面解释、心贴心交流、实打实服务,营造出知恩感恩的良好氛围。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