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创之路 未来如何发展
据重庆日报消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一词对大众来说已不陌生。近年来,重庆文创事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未来,重庆的文创之路该如何走?文创情怀又如何诉诸现实?9月14日,2017重庆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在重庆新闻传媒中心报告厅举行,来自高校与区县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地域文化与特色产业发展”为主题,为重庆的文创之路建言献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但文化产业究竟是什么,全世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在昨日的论坛上,西南大学教授秦启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普遍来说,人们喜欢将文化产业理解为演出、展览、出版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但这样理解比较狭隘。”秦启文表示,未来的产业只要有突出特色,就可以算作文化产业,比如苹果手机集工业、服务等为一体,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所以,文化产业的前景是无限的,未来一、二、三产业都可能成为文化产业。”
重庆的文化产业发展如何?秦启文认为,我市文化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进入了转型升级、提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65亿元增至2016年的615亿元,列西部第3位、全国第4位。
“提到重庆的文化产业,不能不提到由重报集团牵头的文博会。” 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旅游局局长李波说,重庆文博会已成功举办了5届,参观人次从第一届的20余万到第五届的50余万,成为文化产业内外交流交融交易的平台,“奠定了重庆文化产业的行业地位。”
关键词:创新
“这两年我们的创意产业园区方兴未艾,南岸区N18项目、川美虎溪公社、沙磁巷等不断涌现,虽然园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往里面装什么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文创产业园的“热”现象,李波也提出了自己的“冷”思考,他表示,目前我市文创企业虽然多,但缺乏龙头企业。
“模仿是死路,创新才是正道。”李波介绍,基于这个理念,沙坪坝区成立了重庆市首家文化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将工业智能产品与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相结合。目前,研发中心已研发出9大类20多种新型文创旅游商品。
关键词: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也是产品之间拉开差距的一大因素。江津区白沙镇人大主席曾祥敏以当地酒业“江小白”为例,介绍了“互联网+”的文创经验。
近年来,“江小白”成功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和消费升级,走上全国消费者的酒桌。在互联网创业热潮之中,“江小白”以文艺的广告语和网络互动深入年轻人的心,同时,通过在热播剧《好先生》、电影《火锅英雄》中的植入走红,成为最红的小酒品牌之一。
“江小白已成为全国营销策划的经典案例。在它的带动下,一大批影视、文学等创意型产业也不断聚集其所在的江津白沙镇,文化产业项目得到蓬勃发展。”曾祥敏说。
关键词:传统文化
在昨日的论坛上,不少专家也将目光聚焦在传统文化上,讨论在文创路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渝中区作协主席阿蛮表示,作为巴蜀传统文化,重庆蜀绣的文创路就走得颇为艰难。“重庆蜀绣别出心裁,且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刺绣大师和年轻传承人,但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门面里进行作坊式的生产,没有形成大的市场。”他建议,相关部门应立法保护,宣传引导,为蜀绣搭建平台,支持传承人进行生产性保护。
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川则分享了当地以农民版画产业为龙头,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他介绍,当地以“版画+”业态为支撑,带动版画产业蓬勃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包括版画培训、生产、营销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100多家版画特色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打造了多处版画餐厅、版画民宿等。
“围绕顶层设计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十分重要。”重庆泽胜文化旅游集团副总裁任建华介绍,为浓缩百年老重庆的历史,两江国际影视城还原了百年老重庆的建筑、地标、风俗等城市记忆,在给游客一种“老重庆生活方式”的同时,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原标题:重庆文创之路 未来如何发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