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时间或空间格局 我市各高校电子书籍阅读量年均上涨20%

17.04.2017  17:10

      本报讯 (记者 李星婷)“此次重庆获评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4月14日,当获悉重庆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的消息后,我市高校图书馆负责人纷纷表示。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呈现出怎样的优势和特色?这给大学生带来怎样的好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投入逐年递增 打造各种数字资源平台
      打开微信上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公众号,点击“云阅读”板块,便可读到你心仪的好书;疲倦的时候,甚至可以窝在被窝里“听”书……作为“书霸”,重庆大学大四学生高华一年读书近200本。不过,她用的是移动平台——手机。“方便、快捷,就像随身带了一个图书馆。”高华说。
      登录该公众号,记者也看到,在“云阅读”板块,海量的书籍不仅可以随意下载阅读,还可以下载书籍的录音版本“听书”,公众号上的讲座信息、新书通报等功能一应俱全。不仅如此,用手机登录该校移动图书馆APP,110万种电子图书、3000种电子期刊、3万多集音视频、300多种报纸……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认为,打造移动图书馆、建设电子资源数据库已成高校的工作重点。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阅读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增。如西南大学每年数字资源的购置经费超过1200万元;重庆大学也每年花费约2000万元投入到数字文献上……各高校主要在馆藏图书资源数字化、增加电子阅读室、移动阅读设备、打造“云阅读”在线平台等方面进行投入。
      “学校拥有CNKI学术期刊网、Elsevier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平台,并推出了移动图书馆APP等。”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馆长周文全介绍,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的做法是减少书籍复本(指同一种文献多个收藏数量)的投入,而将馆藏图书进行数字化,尽量保全、增加书的种类,增加数字化阅读平台等,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阅读丰富的文献资源。
      便捷、珍贵、海量 向多功能、智慧化的“云阅读”发展
      “打破时间或空间格局,高校图书馆正在向多功能、智慧化的‘云阅读’发展。”记者了解到,不少大学生也认为:数字阅读并不是浅阅读、碎片化。“不管是微信平台还是高校图书馆网站,推荐和下载的书籍都是经过管理人员认真挑选的经典书籍。”高华说,如在重庆大学图书馆公众号的名家专区,就推荐了不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
      在西南大学学生张晓妮看来,数字阅读为自己的学习带来了极大方便。“我每天都会访问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不少数据库里有数百万篇完整的论文,甚至还能访问到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科学院的电子期刊。”张晓妮说,这些数字资源是学术研究者求之不得的珍宝。
      近年来,我市各高校电子书籍阅读量以年均20%甚至更快的速度飞涨。2016年,西南大学数据库的访问量超过2200万次;重庆大学的电子图书下载量达1000万余次;在重庆工商大学,仅仅CNKI中国知网的下载次数就约百万次。
“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意义在功能、定义上都发生着巨大改变。”西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玉兰认为,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文化机构,也是全媒体共存、互动的场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让大学生阅读的平台更方便,也更契合他们的阅读方式,进而推动了数字阅读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