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面 串起重庆哥妹的幸福人生

28.06.2015  09:19

情窦初开

终成眷属

相濡以沫

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报道

陈兵、王素夫妇在自己开的面香村小店里忙活着。这对从小在解放碑附近大杂院、老巷子长大的重庆崽儿、重庆妹儿,几十年来,当过工人,折腾过服装、烟草、建筑,历经沧桑,终于在重庆宾馆和光大银行之间的大同巷深处,重返小时候青梅竹马的地方,归依小面这种最草根、最踏实的行当和人生。

哥妹

两人从小家住较场口。陈兵住百子巷,就是现在的日月光;王素住苍坝子,和陈兵家相隔几分钟。但两人并不认识。

长大后,陈兵在肖家湾医用制品厂做临时工的时候,为了哥们义气,站着“中枪”,不堪回首。“一进厂就耍熟的两个兄弟伙,偷一箱纱布,叫我帮他们望一下风。他们去卖的时候,被厂里保卫科晓得了,把我吐了。”当时内部处理了,但谁也没想到,后来这事整大了。

1983年第一次“严打”开始,陈兵已经在公安校就读几月。一个周末,校方通知陈兵脱下警服去派出所。“那个接纱布的下家犯了另外的事,把我们三个又扯进去。最后,我们三个兄弟伙,我和一个送到沙区白鹤林看守所拘留15天,另一个在二监狱关了一个月。

后来成为高级警官的一位哥们回忆:“在警校,当时我是2班,陈兵是1班。开学不久,班上的兄弟就没见他来上课了。后来才晓得被除名,打回街道,成了待业青年。

陈兵被除名,而王素却是自愿除名。她说:“从小父母给我取的名字叫王永红,从幼儿园开始我就烦,觉得不雅致,就自己改名字,叫王亚、王静。18岁可以改名字了,我就到较场口派出所改成‘王素’,父母气愤,还是叫我‘永红’。‘永红’用了18年,现在‘王素’用了32年了。

父亲是生活运输社的搬运工,母亲是制伞厂的车衣工,文化不高,但要求儿女多读书。王素8岁就读了第一本小说《春雷》,还写诗,“我少女时代想当个作家,四年级每月买《少年文艺》、《连环画报》看,还写过几千字校园生活的小说投稿。邻居黄爷爷有个女婿是高中语文教师,他读了我的小说,说有高中水平。

补习

陈兵这辈子第一次碰到语文好、数学差的王素,是刚刚考了公安校等录取通知的时候。陈兵说:“她的一个女同学跟我一个邻居哥们耍朋友,我文科差,刚考了公安校,数学还可以,就在哥们婆婆的屋头,给那个女同学补习数学。后来王素也来,干脆也给她一起补了。晚上补,当时都是免费的,她们也没钱。

比王素大4个年级的陈兵,给王素的第一个感觉,像郭靖。她说:“当时我看香港竖版的《射雕英雄传》,最喜欢靖哥哥,单纯、踏实、温暖可靠。在家里我是老大,一直想有一个哥哥。

王素像黄蓉那样娇羞一笑,“逼问”陈兵:“你老实说,你那阵起坏心没得?”陈兵无可奈何:“先没得哈,是后头才有了”。陈兵至今记得王素当时穿一身细花细花的衣服,补习的房间,哥们婆婆的屋子,在重庆宾馆附近,“我们一出来就分手,一前一后,不敢走在一起。怕遭哪个看到。”这时两人还没好上,没有做“”心也虚!

补习一段时间,陈兵接到公安校的通知书,就读书去了,两人再没联系。王素说:“有一天,我在街上碰到他妈妈,说他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才晓得他出事了。我就去看他,他正在家里洗衣服,晓得各人戳笨了,很不好意思。情绪低沉,跟复习时又说又笑不一样,我心头难受,想安慰他,就约他一起复习高考。我觉得我可以鼓励他,并不明白恋爱的意义。

王素用手摸摸陈兵的脸:“这辈子你可要感谢我哟,我救了你哈”,陈兵憨厚一笑:“作数作数”。但当时王素前一年高考落榜,家里不准她复读。“我就喝了半斤白酒,吐得个翻江倒海。家里以为我吃了耗子药,吓惨了,就从我了。我们终于可以约起高考了,他给我补数学,我给他补语文。

一对已经好得云里雾里的哥哥妹妹,啷个复习得下去基础知识嘛。王素说:“他第一次带我去公园坐转马,是西区公园,是对我童年生活的补偿。熟人多的地方,两个还是分开走,我们家教严,妈老汉晓得了,肯定要遭打死。

两人又一同去上57中的补习班,都想认真学,但又认真去看电影,同时又认真发誓不能再耍了。1983年高考,双双坠入爱河,又双双落榜。

面香

高考双双落榜的哥哥妹妹,1984年在招工考试中,双双夺魁。王素说:“我参加轻工系统考试,200多人,第一名,进了精益眼镜当镜架工;他考的建工系统,也是第一名。进了建工局安装公司当铆工。1987年元旦我们结婚。

三十几年过去了,这对哥哥妹妹当过工人,下岗后折腾过服装、烟草、建筑,开过馆子,曾经做得很大,几起几落,历经沧桑。王素说:“这几年静下来回忆往事,真是巧了,我们小时候都和重庆小面有一段不解之缘。

陈兵小时候还卖过小面。“我们院子的邻居纪伯伯,脚有点跛,原来做过小生意,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摸起石头过河,又可以做生意了。他有技术,找我和院子里的六娃子一起卖小面。我们是合伙制,纪伯伯制家当,我们是待业青年,出力气。

纪伯伯有一个小推车式的灶,一边是一个可以收折的桌子,可以坐五六个人。“一晚上要卖50斤面,素面2两一角钱一碗;蹄花面一碗放半截蹄花,炖得很软,要贵一些,一晚上要卖十几斤蹄花。

王素虽然没卖过小面,但从小伴随面香长大。“我们巷子隔壁的黄爷爷,我小时候,他就在苍坝子上面的新民街,搭个篷篷摆几张桌子卖小面,叫黄老头面摊。我二十几岁了,他还在那里卖面。

黄爷爷是武汉人,瘦高、白净,脾气有点大。“他并不觉得自己只是卖小面的,认为自己是美食家,觉得我们是下力的。我们是巷子最里面第一家,他是倒数第二家,每家都在屋门口搭个小厨房。他每天下午卖面,上午在家里弄作料。切榨菜、葱葱,一筲箕一筲箕的;熬油辣子海椒,香一条巷子。我父母的拿手菜,茄子片成鱼鳞状,梭锅,又渎一下,加肉臊子。也是跟黄爷爷学的。

猛然回首,从小到大,黄爷爷的巷子和街口,就是面香弥漫的村庄。王素说:“现在我觉得,从小到现在,我的人生就是一碗小面。最高级、最基本的追求,都可以用一碗小面来实现。一想到小面,我就觉得很踏实、很幸福。”图/王素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