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面 叫醒重庆人的早晨

23.03.2015  07:51

小面,是山城独特的名片,够味、实惠、夯实、麻辣,一如重庆人的性格。重庆小面对许多山城人来说,已经和火锅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这座城市的人而言,小面,是早晨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这个城市的醒来,人们迈着忙碌的脚步,走进小面馆,“老板,豌杂,起硬点哟。”“妹儿,多加点花椒哟。”对于每个顾客来说,每一碗面都是私人定制。而许多像胡惠一样的面馆老板们,用他们的辛勤开启着每一天的生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煎辣油、炒炸酱这些看似简单的程序,从不懈怠。

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报道

对于许多重庆的白领来说,每天早上一碗小面,叫醒了忙碌的一天。而52岁的“惠氏抄手”老板娘胡惠的早上,就是在制作这一碗碗小面中度过。

坐着公交车去店里。

她是小区出门最早的人

3月16日早上7点钟,天刚蒙蒙亮,五里店南方上格林的院子里,除了晨练的老太太,只有胡惠急匆匆的身影。几乎每天早上,除了保安,她都是这个小区出门最早的人。

昨天下午的椒油差不多用完了,青菜也该喊人送过来了。”一边走,胡惠一边合计着前一天下午离开店里时各种食材的情况,一边打算着赶到店里要忙碌的各种工作。

胡惠店里的早高峰一般在8点左右到来,这之前,她得保证面条、调料、配菜一应俱全,“到10点左右早高峰结束,这一个多小时就能卖出将近一百斤面条。

早哟!”路过小区大门,保安老何跟胡惠打招呼,老何在小区里干了7年,他值班的早上,胡惠几乎都是第一个出门的,“风风火火的,一边想事情一边走得飞快。

过了天桥,在马路对面坐上135路公交车,车上站满了学生。一手拉着吊环,胡惠接起了电话,“你先弄一锅红油辣椒起来,掺第一道油的时候要多冷一下,不然要糊。”电话那头是胡惠店里最老的员工小何,已经跟着她干了二十多年,也是胡惠最信任的帮手,“一般我会亲自煎海椒、炒炸酱,不过她基本上也上手了。

清晨7点半的解放碑街头行人寥寥无几,从临江门下车以后,胡惠选择步行走到较场口转盘的店里。她喜欢一边走,一边看着身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女人广场、国泰大厦、英利国际、日月光。

她把步行的这段时间当作忙碌的一天开始前的散步。2002年,胡惠和老公从渝中区业城花园搬到了江北,那个时候的解放碑,还远不像现在这样繁华。“较场口那儿是图书馆和教委,现在的novo那会儿还是银泰。”每天清晨,从解放碑路过的胡惠都会用这段难得的时光,欣赏着身边一点点的变化。

胡惠给顾客端面,在忙碌中开始一天的生意。重庆晨报记者 李斌 摄

在煎椒油炒炸酱中开启一天

7点30分,胡惠的店里只有零星几个客人,一路过来,虽然天已经大亮,但整个解放碑仍然人烟稀少,“这里的早晨,来得要晚一些。”胡惠走进店里的后厨,围上围裙,把压豌豆用的高压锅端下了灶台,里面是已经被工人压好的十几斤豌豆。

胡惠把一口黑色的大铁锅端上了炉子,拎起灶台下的菜籽油倒进了锅里,点上大火,黄绿色的菜籽油开始慢慢冒着白色的气泡,菜籽油独特的油香味慢慢弥漫了整个厨房。

胡惠在油烧开以后关了火,把一盆已经捶打成粉末的辣椒放在了一边,站在灶台边上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油的颜色,两三分钟后,胡惠才用手边铁质的水瓢舀起半瓢油,“滋啦啦”地淋在了辣椒面上。

红色的辣椒面上浮起了翻滚的红油,“滋啦啦”的声音伴着呛人的辣油香味,是胡惠感受了多年仍然喜欢的味道,“这是小面的灵魂。

又过了几分钟,胡惠从锅里再次舀起半瓢清油淋了下去,这样反复三次,一盆将近十斤重的红油辣椒做好了。而临近8点的解放碑也开始热闹起来,马路上的车也多了起来。

热闹起来的小面店充满嘈杂的人声,胡惠也开始了另一道重要的工序,制炸酱。

6点多就到了店里的员工小何已经把十来斤肥瘦相间的猪肉剁成了肉酱,胡惠烧开了色拉油以后,将肉酱一并倒进去后,她站在灶台边开始了长达二十分钟的翻炒,“不能停下来,量太多,容易糊。

加进甜面酱以后,肉的颜色变成棕色,胡惠更加卖力地翻动手腕儿,只有这样,才能让味道均匀好吃。

清晨,天还没完全亮,胡惠便从家里出门去店里。

一只手端三个碗打作料

炒完料的胡惠额头上有些汗,不过,她还不能休息。小面馆一天中的第一个早高峰已经来了。

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小面馆里,此时已经人满为患,面馆门前的空地上,除了旁边坐满人的三张小桌子,许多人只能把高凳子当桌子,在另一个矮凳子上坐着吃面。

干拈儿,加青!

牛肉面,起硬点。

面店里的六个伙计,两个忙着下面、打作料,另外三个在店里穿梭,也忙得不行。

看大家忙不过来,胡惠站在了面馆的作料摊子前,左手拿起一个小面碗,又将另一个碗架在了同一个手掌上。随后,她迅速地稍稍运动了一下手掌,调整了两个面碗的平衡,将第三个碗架在了小臂上,“长年累月练出来的,没办法,九几年刚开店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

酱油、蒜泥、椒油、醋,要不要葱,多不多点菜,胡惠一边听着伙计报上来的每个客人的要求,一边打作料。遇到有不要某种调料的顾客,胡惠舀调料的勺子就会直接跳过其中一个面碗。

她很少出错,我就是跟她学的。”店员小何每天负责来开店门,是跟胡惠最久的伙计,她的一大绝活就是能单手打四个碗的作料,胡惠说,连自己都比不过她,“我现在年龄大了,只有在人很多的时候才自己上手了。”人少的时候,胡惠一般只负责收钱。

上午10点,早高峰终于过去,在解放碑工作的人们进入了一天工作的正轨。而胡惠和她的伙计们,正好相反,能好好休息一下,择择菜、洗碗、扫地、收拾面馆,等待中午时再来补充能量的人们。

晨语>

小面馆是重庆早晨的一道风景

小面,是山城独特的名片,够味、实惠、夯实、麻辣,一如重庆人的性格。重庆小面对许多山城人来说,已经和火锅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庆有数不清的小面馆,惠氏小面、胖妹面庄、眼镜面……同样的作料、同样的面条,也能在不同的小面店老板的手上变幻出不同的精彩味道。

每天早上,这些小面馆老板在食客还在睡梦中时就已经起床,他们煎椒油、炒炸酱、压豌豆、烧牛肉……用勤劳开启一天的生活。

随着这个城市的醒来,人们走进小面馆,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口味。对于每个顾客来说,每一碗面都是私人定制。而制作小面的人们,他们的早晨是不停挥舞着手臂下面、打作料,用有限的时间记下客人们各不相同的要求,还见缝插针地和熟悉的客人聊上两句。

有些面馆老板还称职地担当着厨师、会计的综合体,下面、打作料、算账、收钱。而那些已经出道数十年的大师傅们,则更像是武林中绝顶的高手,已经不再需要自己动手,只看徒弟们笑傲江湖。

面碗碰撞的声音、店小二的吆喝声、人们吸吮小面的声音,叫醒了这个城市的早晨。而花椒的麻、椒油的辣、炸酱的香、牛肉的美味,在叫醒人们味蕾的瞬间,也开启了重庆人充满活力与热情的一天。

对于这座城市的人而言,小面,是早晨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