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客流量11万余人次 主城区“轨道宇宙中心站”原来在这里

23.05.2019  17:53

主城区的“轨道宇宙中心站”是哪个站?

23日,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众绘山城”公众号,发布了一组关于重庆轨道交通的大数据,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数据显示,轨道观音桥站以日均总客流量11万余人次拿下第一,成为主城区的“轨道宇宙中心站”。

今年每天客运量超250万乘次

数据显示,2004年重庆主城区开通首条轨道2号线,截至2019年4月,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7条线路,总营运长度达313公里,是目前中国长度排名第五位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西部地区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贯通两江、横跨两山的地铁网,2019年日均客运量超过250万乘次,单日最高客运量记录达346.7万乘次(2019年4月30日)。

同时,轨道交通已经越来越深入重庆市民的生活,轨道站周边的15分钟轨道圈覆盖了主城区36%的建设用地和42%的居住或工作人口,轨道出行占出行的比重逐年上升。

观音桥站成主城区宇宙中心站

数据显示,观音桥站以日均总客流量11万余人次拿下第一,成为主城区的“轨道宇宙中心站”。

位居第二的小什字,因为服务于解放碑商圈,且作为两线换乘站,日总客流量也突破了10万人次大关。

每日进出站客流在3—6万人次的主要是工作岗位密集的非商圈地区——如光电园、金童路及微电园等;居住人口密集的地区——如长生桥、大龙山、黄泥磅等;公轨、轨轨换乘多的站点——如嘉州路、花卉园、冉家坝等。

其余站点日均客流量均在3万人次以下,站点周边城市功能相对单一,人口规模与活跃程度虽然不及前面的站点,但也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共同支撑起整座城市的运行。

给站点画像 分为三种类型站点

此次将轨道站点分为了工作、居住、居住工作平衡型三种类型。

出站早多晚少,进站早少晚多为工作型站点,有31个,前三名分别为小什字、光电园、冉家坝;

出站早少晚多,进站早多晚少为居住型站点,有79个,前三名为石桥铺、花卉园、长生桥;     

其余为居住工作平衡型站点,有50个,前三名分别为观音桥、沙坪坝和红旗河沟。

数据显示,轨道3号线的平衡型站点和居住型站点最多,轨道6号线工作型站点最多。

大数据分析 主城人口这样流动

从三种类型站点在主城的分布中,也不难发现城市功能与人口流动的一些显著特征。

比如工作向北,除渝中半岛和江北嘴外,工作型站点都分布在了轨道环线以北的渝北区和两江新区。

以金融和专业服务为主导产业的江北嘴地区,有江北城站和大剧院站。这两个站点中,超过40%的出站客流集中在早上8点—9点这段尖峰时刻。

而在互联网高新产业集聚的两江新区,光电园站是最典型的工作站点,早8点—9点内出站量达到全天出站总量的54%,为所有工作型站点之最。

特征之二就是居住型站点散布南部最多。2号线和3号线深入大渡口区、南岸区和巴南区的部分,1号线在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的部分,6号线在江北区和南岸区的部分,几乎全部一边倒地倾向居住型。

特征三则是,平衡型站点不在中心,就在边缘。平衡型站点服务于工作和居住规模均衡的地区。平衡型站点服务了主城的大型商圈,如观音桥、沙坪坝、大坪、石油路、南坪以及杨家坪等,也有磁器口这样的景区兼居住区。

各条线路的末端站点也是平衡型站点。例如大学城站点,一天之内的进出站客流分布非常相似,反映在城市边缘地区轨道出行人群的高度稳定性。

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也是平衡型站点。包括四公里、两路口等长途汽车站,重庆北站南广场、重庆北站北广场、重庆西站等火车站,以及江北机场T2/T3航站楼。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实习生 张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