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明清大院揭开神秘面纱
△谢家大院屋面全貌
黄墙灰瓦,厚重的石朝门,二进穿堂大院,木结构穿逗梁架,造型古朴的雕花雀替……一座看似普通的建筑,蕴藏着城市三百年的变迁;一个家族的私人宅院,凝炼了重庆的文化与历史。
近日,笔者慕名前往刚刚完成修缮的谢家大院参观。从道门口公交车站对面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进去,沿着不到两米宽的石梯走十多步,就来到谢家大院大门了。
走进这栋建筑精美的老院,立刻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与小巷上面热闹的街市相比,这儿十分安静,仿佛时空都在这一刻凝固了。讲究的两道石朝门,将大院分为前堂后堂,大门上方悬卷棚瓦木飞檐,飞檐下是做工精细的雕花柱和花板。大门两侧雕刻的喜鹊闹梅图栩栩如生,门旁分列雕花石门墩,朱红大门上古铜色的门环完好无缺。入二门,门廊前是石板天井,通过天井分别是前厅,正厅和后厅,前厅和后堂衔接处都摆放有保存完好的雕花石水缸,既有聚宝盆之寓意,同时也是旧时存放消防水的器具。四周有浮雕博古、麒麟,花鸟、连珠等纹饰,处处显现其富贵大气和典型川东民居特色。
△谢家大院内部
谢家大院位于渝中区望龙门太华楼二巷2号,建筑面积1425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重庆富商谢艺诚把这座精美的院子买下作为自家宅院,从此就叫做谢家大院,又名谢锡三堂。该大院为一楼一底,楼廊四周有木梯上下,当年谢艺诚家人住楼上,丫鬟、佣人等住楼下。
说到这座大院,不得不提到跟它有关的两个人:谢艺诚和汤子敬。
谢艺诚,江西临川人,其祖辈在明末清初时移民到重庆。清同治年间,他开办的“谢亿泰”布行是西南最大的布行,后来又把业务拓展到商行、钱庄,构筑起重庆最早的金融地图。汤子敬为谢艺诚同乡,因年年兵祸家道中落,流落到重庆,清同治十三年(1874),谢艺诚收年仅14岁的汤子敬为徒,见其聪明笃厚,喜爱有加,手把手教其学艺。汤子敬从管账、内事、跑街做起,逐渐熟悉经商秘诀,成为谢艺诚重要助手。汤子敬30岁时,谢艺诚将爱女许配给他为妻,并帮助其发展事业。后汤子敬发家致富,其家产、财力都远超岳父,人称“汤百万”、“汤半城”,曾经出资助刘湘建市和修建重庆江西会馆。
据史料记载,谢家大院现存的第二道门为原来的大门,而现在的大门是谢艺诚买下大院后重新建造的,大门门楣上镌刻的“宝树传芳”四字虽略显斑驳,但依清晰可见。相传这四字最早来源于东晋,因谢安、谢石淝水之战有功,孝武帝见谢家门前的大树说:此乃谢氏之宝树。于是,谢家堂号就以皇帝赐句为“宝树堂”。而唐代滕王阁序也有此典故: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后来各地谢姓人家开始将“宝树传芳”刻于大门门楣上,作为家族的光荣与符号。
△谢家大院石朝门及门内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谢家大院收归国有,先分配给棉麻站,用木板隔成许多小间作旅馆,后来又当宿舍分配给职工,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仍有居民居住。上个世纪80年代末,笔者随政协委员前去视察时,看见院子里挤挤密密的房间之间是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电线;狭窄的过道上挂满了各色衣服;每个房间门前都放着一个冒着煤气的炉灶……真让人为这简陋的居住环境和严重的火灾隐患担忧。
2002年,谢家大院被列为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谢家大院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后经市区两级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验收后交与一文化单位使用。2017年,谢家大院再次进行保养维护,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功能,于2018年1月正式对观众免费开放。
△谢家大院剖面图
渝中区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像谢家大院这样的传统瓦房民居在重庆主城已经很少见了,对它进行维护,就是保护传统的建筑记忆;将其免费开放,就是让市民亲身感受传统民居的模样,更好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出这明清老宅,正遇见一对来此寻找旧时记忆的老年夫妻。他们说,丈夫的母亲就出生在附近的望龙门,小时候就常常听母亲讲这里发生的故事,今天老宅终于恢复原貌,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是太高兴了,期盼它明天更辉煌。
原标题:三百年明清大院揭开神秘面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