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三下乡”:大学生们都做了些啥? 志愿者们用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助农、支教,为乡村带去不一样的色彩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商务学院“三下乡”活动现场。
近日,重庆2017年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陆续开展,各高校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带去不一样的色彩。今年的“三下乡”,大学生们都在做些什么事?和往年又有什么不同呢?
西南大学 用“互联网+”模式帮村民卖葡萄
北碚区静观镇塔坪村,多户农户售卖草皮和经营几百亩葡萄园,但近几年来,销售情况并不乐观,葡萄过剩、草皮滞销。
7月10日,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组成40人的“三下乡”实践团来到了静观镇塔坪村,帮助农户开辟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志愿者们先运用专业知识搭建了一个电商平台,将农户种植草皮的基本情况直接放到网络上,并建立了一个名为“我们的塔坪”的微信公众号,用来作为农户和商户沟通的新桥梁。
顾金泉是村里的草皮种植大户,他看到大学生们将塔坪村推广出去,有些激动地说:“这些娃娃教得很好,以后卖草皮就不愁下家了。”
为了帮助农户销售葡萄,实践团又在公众号专门设置了一块区域,介绍园内葡萄和销售的情况,以便商户联系采购。
“超市对葡萄的需求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此外,还可以发展自驾游,让市民自己到葡萄园采购,既可以节省人力,又能发展销售。”实践团一提出这个建议,农户们都认可。
现在,实践团仍在塔坪村实践,运用“互联网+”思维帮农户发展农业经济。
重庆大学 走访摆手舞传承人,呼吁文化保护
重庆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酉阳自治县可大乡客寨村,采访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传承人田景银。
大学生们调查发现,田景银老人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一家子都住在传统的木结构民居里,但是他特别喜爱摆手舞。当有表演任务时,田景银大都自掏腰包,甚至借钱都要去表演;他还义务给每一个前来询问摆手舞的年轻人普及相关知识,一丝不苟;他不仅在家教自己七岁的孙女跳,还无偿在当地的新溪小学进行教学。
田景银告诉学生们:“摆手舞不能断代,它应该世世代代传下去,我传授出去的不仅仅是摆手舞的动作,还有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气节。”
重庆大学的学生们被田景银这种精神深深打动。学生代表李睿说:“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像田景银一样把传统文化视若珍宝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才得以流传,真的感谢他们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
西南政法大学 提供法律咨询,还倡导文明旅游
7月4日,西南政法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武隆县仙女山镇,在仙女山广场进行了“送法下乡行,法治留心间”法治宣讲、法律咨询和文明旅游微笑摄影系列活动。
实践团成员黄晓林说,他发现当地人的法律意识比较强,咨询过程中大量居民询问装修合同、遗产分割、婚姻家庭、劳动合同、户口迁移等问题,同学们都积极提供了法律意见。
当地旅游业比较发达,实践团的同学们宣传起“文明旅游”的观念,在当地开展了“文明旅游、微笑摄影”活动:志愿者拿着文明标语牌和当地居民、游客一起合照,倡导文明旅游。
工商大学 义务支教,为留守儿童带去精彩
7月12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商务学院“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江津区永兴镇举办义务支教活动,现场召集50余名学员,大学生在乡坝开起了暑期乡村大课堂。
服务团在开展活动之前做了一次扶贫调查,对周家岩村10多户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成长情况进行调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教育关爱服务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支教课程设计,为当地留守儿童带去了精彩的课堂体验,课堂内容涉及互联网的运用、才艺表演和基础教学、趣味知识宣传等。
“学校放暑假了,孩子就敞放了,幸亏来了这些大学生娃娃,我家小孙子跟着这些哥哥姐姐学到了不少东西。”一名留守儿童的爷爷对工商大学“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连连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