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不褪色的“红帽子” ,让我这一生骄傲

09.12.2017  18:38

老同志,你在找什么呀?”“我在找一顶红帽子,我记得带在包里,怎么就找不到了呢?”初冬的西南大学1号门,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同志背着旅行包在急切地找什么,门卫上前一问才知,他是毕业三十多年的老校友——当年该校红帽子志愿服务队的老队员,毕业后一直没有回过母校,今天回来,带着当年的红帽子,想把它捐献给母校作纪念,但不知掉在路上哪儿了……这是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正在排练的微短剧《寻找红帽子》中的情形。其实,短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红帽子志愿服务队的故事在这所百年学府已经上演了半个多世纪。

一团火的热情真诚精神;一滴水的博爱宽容精神;一颗钉的勤奋钻研精神;一块砖的朴实坚韧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奉献精神。”“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是西南大学记忆中一张历史悠久的名片。它起源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4年成立的“学雷锋服务小组”。1994年正式更名为“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在“红帽子”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的第53个年头里,遇见了第32个国际志愿者节,碰撞出西南大学“寻找红帽子”青年志愿服务文化节。借这个机会,老中青三代红帽子齐聚一堂,分享他们投身志愿服务的动人故事。

红帽子”来源于“学雷锋服务小组

红帽子就是对60年代‘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再次回顾“红帽子”的初心,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959级校友,红帽子活动的推导者和支持者罗世全依然激动不已。

2000年初“红帽子”在革命老区华蓥开展暑期实践活。


罗世全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和党政领导工作直至退休,曾担任系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等领导职务长达15年,在8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中分管学生工作,亲自带领学生赴雅安进行志愿服务。可以说,他正是红帽子从出生到成长的历史见证者。这次志愿者节,罗世全专程回到学院,深情谈起“红帽子”53年成长的点滴。


根据学校档案记载,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在1964年成立了“学雷锋服务小组”, 一直坚持在校内外开展维修家电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1978年,学雷锋服务小组在学校举办雷锋事迹展览;1994年,学雷锋服务小组正式更名为“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996年3月“红帽子”志愿服务队扩建为“红帽子”志愿服务站。

我们老了,当年的学雷锋也成了现在的红帽子。可是,我看时代变了,学雷锋的精神没变,我们的雷锋精神也没老。现在,看到你们这些‘红帽子’还是那么的有朝气,有热情,我心里真是高兴。”罗世全老学长娓娓道来,举手投足都流露出对“红帽子”浓浓的关爱。


25年前,我带“红帽子”发展壮大


光阴似箭,成为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已经过去25年了,但那些志愿者经历让我终身难忘,因为它不但淡去了我学生时代的浮躁和不羁,还培养了我在实际工作中的踏实与沉稳更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1992年“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谭兴文,作为一名老志愿者代表感慨万千。


1992年,当时的“学雷锋服务小组”的成员还只有十名左右,但这寥寥数人推动“维修家电”有了雏形。1994年,谭兴文研究生毕业留在学院,同时担任辅导员和团委书记的职务,在他的指导下,物理学院“学雷锋小组”正式更名为“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学院志愿者活动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设计了许多形式丰富的立足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2002年“红帽子”为北温泉镇的群众维修家电 。


当年,我们物理大楼就是北碚的家电维修中心之一,那时候的名牌阿里斯顿冰箱就在我们这里定点维修。我们还自己组装音响,在学院的院子里为当时娱乐活动还不太丰富的大学生提供舞场,一晚上能有上百人来参加呢”。谈起过往,谭兴文掩不住的骄傲。


现在,谭兴文作为服务队维修家电的指导老师,依然在培训指导队员们维修家电,看着服务队的队员从一开始的不到10人,到现在的200多人,这是传承,是奉献。“我深深感觉到雷锋虽然离我们远去,可他的精神依然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照耀下,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正在通过努力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志愿精神是守护,更是一种流传。


闪光红帽”,我见证了那一段辉煌


志愿活动不在于你做了多么重大的事情,而在于你做的事情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90年代的红帽子蒋小平回忆起红帽子岁月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1994年,本科新生蒋小平跟随当年的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远赴巫山,参与三峡大坝志愿活动。那一次的难忘经历让蒋小平下定决心,将志愿服务做到深处做到实处。


1996年,蒋小平作为精神文明宣传服务队的负责人带“红帽子”参与了重庆市北碚区“闪光红帽”主题系列活动。2001年,他带队参加华蓥市开展的社会实践。同年,团队事迹凭《“红帽子”情洒革命老区》一文得到《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等媒体的大量报道。说起红帽子,人人都知道,人人都竖大拇指。那些年,蒋小平的身影一直在物理大楼里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为“红帽子”贡献着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如今,蒋小平依然留在物理大楼,成为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也从未停止关注这支青年志愿服务队的目光。


戴上“红帽子”,这让我一生骄傲


孝心佳节•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端午慰问活动。


参加红帽子志愿服务,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会坚持,坚持一生一世,只为更多人活的更幸福。”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3班的“红帽子”宋昱儒对此斩钉截铁。


宋昱儒自第一次志愿者经历到现在,已经有4年多的时光。坚持最久的是义务支教。支教的地方,条件十分艰苦。炎热的夏天,房间里没有空调,虫子满地爬,无法洗澡,无法晾晒衣服。但对志愿者来说,这些都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一名老师,一名灵魂的工程师。”宋昱儒这样形容支教的经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让我惊叹。他们不放过图片上的每一个英文符号,不放过视频中的每一个外国人物,不放过文章中每一个不认识的汉字。


离开了支教点的宋昱儒第二天就接到一位家长的短信。短信里说孩子一直在唱他教的那首“刚好遇见你”,边唱边哭。孩子很珍惜和老师的感情,“我和他爸爸也差一点眼泪掉下来了”。真挚的情谊让宋昱儒感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宋昱儒跟孩子有个美丽的约定:“6年以后,你考上一中,我在一中教你。”孩子用稚嫩的笔尖写下承诺“六年的约定,我会永远记在心里,我不会辜负‘宋爸爸’的信任,我每一天都在努力!


他相信,只要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会实现这个约定。

几十年来,“红帽子”走过千万里征程,建立了乡村服务站、家电维修点、学工基地、市民学校等12个服务基地。以“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热心社会,实践成才”为宗旨,成功打造了“维修家电”、“义务献血”、“义务支教”、“市民学校”四大品牌项目。


现在,“红帽子”关注青少年科普教育,创办科普晚会、开设科学体验营、组织游学体验活动,找到了大学生专业成长与志愿服务工作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


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红帽子”已由成立初期十个人的小分队发展成为以党员、团员为骨干,每年在校生参与人数超过500人的队伍。

“红帽子”2004年被授予“重庆市红岩青年示范群体”荣誉称号;2012年获评西南大学“十佳大学生志愿者组织”;2014起连续三年获评西南大学“雷锋式团组织”;2017年获西南大学首届志愿者项目大赛一等奖、重庆市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期间,也涌现出“北碚区优秀志愿者”、“感动西南大学十大学生人物”等学生先进典型。


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崇高的公益事业,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2月4日,“品牌传承五十载 砥砺前行守初心”,西南大学“寻找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文化节正式启动,既是里程碑,又是新起点。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汭雪介绍说,“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就是生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红帽子从学雷锋精神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为善的力量,在历史的积淀中不断与时俱进,“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我们还会让‘红帽子’一直活跃在西南大学,活跃在青年志愿服务的第一线。

上游新闻-慢新闻记者 王乙竹 通讯员 刘汭雪 高尚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