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女孩殡葬专业毕业 成为晋塔礼仪师守塔陵

31.03.2018  09:54

▲郭延艳在塔陵里擦拭塔墓上的灰尘

▲南山福座的塔陵

▲空荡荡的塔陵里,郭延艳独自一人巡视

▲郭延艳在塔陵里擦拭塔墓上的灰尘

  郭延艳和同事为逝者做安葬仪式

  南山福座陵园的午夜,万籁寂静。从这里,一眼便能看到几公里外的灯火通明,淡黄的光芒,温柔地抚慰着梦中的城市。

  顺着山势,一幢碧瓦朱甍的仿古塔陵矗立山顶,主塔与副楼成山字排开,塔下的朱红色大门半掩。远远眺望,殿中佛龛闪烁的烛火汇成一条光带,劈空而立。

  25岁的郭延艳殡葬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守塔陵。女孩五官小巧,下巴棱角分明,即使身着黑色工装,一张娃娃脸仍稚气未脱。背对着城市烟火,她神情肃穆的朝着大门踏阶而上,好像夜色中的199级阶梯便是分界线,隔开了生与死的界线。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彭光瑞/文 首席记者 冉文/图

   守陵

  3月28日凌晨5点,在沙发上刚合眼40分钟,郭延艳枕边的手机便响了起来。电话那头,是家属低沉的女声,半小时后,40多岁的妻子将送丈夫到这里安息。

  时间还早,郭延艳从外套口袋拿出一支口红,对着镜子轻轻涂抹起来。沙发另一侧,搭档何腾还未醒。她没有开大灯,是为让他多睡一会,但也仅仅不到10分钟。因为按规定,值班的礼仪师必须是一男一女,她一个人无法完成所有流程。

  清明前后,是陵园最忙碌的时段,几乎每天都需要一对这样的组合通宵值守。即使在淡季,一周里,她也会在这里待上一夜。

  楼上,已经“入住”的6077个灵位环伺在分割开的几间墓室中,与她只有咫尺之隔。第一次守夜时,郭延艳眯着双眼半晌不能入眠,总是幻想着会不会像聊斋故事中一样,一觉醒来佛龛大殿都不复存在。但现在想起来,她会哑然失笑。

  半小时之后,他们已到了塔陵阶梯最下层的平台上。眼前只有1个家属,显得有点冷清。三人组成的下葬队伍并不常见,走在最前面的,是郭延艳这样的晋塔礼仪师,尽管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文气,旁人却依然觉得是和逝者打交道的职业。对这种误解,郭延艳并不服气。

  她说,逝者送到这里之前,已经火化,成为亲人们手上的一份寄托和哀思。她面对的,除了送行者悲痛的表情,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生死

  黑暗中,通往塔陵的199级阶梯是每晚郭延艳的上班之路,远处的灯火阑珊好像与她无关。

  郭延艳说,199步阶梯是送行最难走的路,逝者亲人们走一次的路,她几乎每天都要来回地走。走久了,会觉得好像走过的是电影中用万寿菊花瓣搭成的奈何桥,只是不知道,亲人的牵挂是否真能让逝者回到桥的这头,哪怕只有一天。

  郭延艳说,这种想法和外人说起会无比吊诡。但“陵中人”明白,从生到死,是无数的亲情、爱情、友情的集合与终结,甚至比活着的故事更让人动容。在通往塔陵墓室的通道上,悬挂着很多照片,每一张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仅仅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每次上工,郭延艳都会经过一个特别的骨灰龛。空荡荡的龛中没有骨灰盒,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灵位。它属于一位年轻的军官,一场惨烈的战役,把他的年龄永远定格在了28岁。

  军官的骨灰龛,正对着一个更为空旷的骨灰龛。郭延艳知道,那里终将迎来一位已年过九旬的老妪。

  上世纪30年代,福州籍女子张淑英与重庆籍军官钟崇鑫在美丽的西湖畔一见钟情,互许终身。两年后,新婚的丈夫奔赴抗日战场。临行,他对她说:你一定等着我。

  1944年,她收到了他阵亡的消息,但却无从送他入土为安。70年后的2014年11月,当年过九旬的她终于在台北忠烈祠发现他的名字时,哭得如当年别时般的梨花带雨。

  经多方努力,2015年清明,他的灵位迁回重庆。她在南山福座塔陵2楼为他精心挑选了一处居所。生活所迫、改嫁他人的她自觉无颜与他同穴,却又无法忍受生离多年之后仍要死别,遂在他的灵位对面定下冥居,寄望百年之后起码可以永世相望。

  下葬那天,听她喃喃地说完一切,郭延艳跑到一边哭了个够。从此每到此处,他年轻俊朗的面庞和她春归人老的模样,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女孩的脑海中。那是一种穿越生死的守望,是一种夹杂着欣喜的惆怅。

   殡花

  走上阶梯,进入塔陵一楼大厅,明亮的灯光将路上的暗色一扫而光。简短的仪式后,因为没有来宾,家属省去了致辞程序。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塔陵中3年的经验让郭延艳知道,仪式中的小细节,往往都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缘由。

  前一次举行这种一个人的葬礼,要追溯到前年。那是一位50多岁的奶奶,子女不在身边。丈夫癌症去世捐献了遗体,她固执地送来了亡夫的衣冠,然后每个月15号都准时来祭拜。她说,那是他们的纪念日。

  仪式结束后,郭延艳在前,家属扶灵居中,何腾在侧,缓慢地走向塔陵三楼。陵前,她轻轻地打开木质阁位的小门,掏出一张白布,轻轻地擦拭三下,这叫“净位”,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由何腾点亮思念烛,放入寿盒,再与家属一起默哀、致悼词。最后,由何腾封穴。

  仪式结束,送亲属离开后,郭延艳独自回到陵中收拾整理。空旷的大厅、白色的日光灯与满屋的灵位,让独处者难免心紧。但郭延艳不怕。

  她说,从小自己就有点“”。小时候家在万州农村,5岁那年家乡发大水,小河沟的水已漫及残桥的桥墩,其他小朋友都躲得远远的,她却敢一蹦一跳踩着墩子过河,得了个“迁翻”的诨号。

  郭延艳爷爷在村里从事丧事“一条龙”,从小就抱着她东家、西家的跑,当时的场景,早已印进她的童年记忆。

  2012年参加高考,她填报冷门的殡葬专业,这个专业全国只有4所高校招生,全国毕业生每年不超过600人。南山福座负责人成少钦说,现在全重庆有4个陵园设置了塔陵,其中女性礼仪师少得可怜,估计不足10人。

  “从职业规划来说很有前途。人口老龄化,丧葬专技人才需求只会越来越大。”郭延艳说,谈及生死大家都刻意回避,所以对她所学的专业莫名地好奇。每一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生入学后,都会有好事者跑来专门看看这个整天摆弄寿衣、假人的专业究竟是干嘛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丧葬专业女性的比例甚至已超过60%。这个专业中,长得最好看的女生,同系和外系的男生会叫她“殡花”。

   感悟

  清晨7点,灵位擦拭完毕,郭延艳顺带打扫了一遍墓室大厅的卫生。停下工作后,闲着无事的郭延艳与保安杨正福聊起了家常。

  杨正福是守陵的老资格,十多年来曾在多个公墓做过保安。郭延艳告诉老杨,总有人会觉得,在陵墓这样的地方工作不吉利,甚至影响“个人问题”。经常和男生本来谈得好好的,一旦知道了她的工作性质,就会投来一股诧异的眼光。但实际上,她和普通女孩没有区别,喜欢逛街、扫货,偶尔泡吧、旅游。

  郭延艳说,现代的陵园,早就摈弃了黑暗、诡异的葬礼基调和鬼神之说。而塔葬本身,就是生态环保节地葬的一种。她的工作,就是抚慰亲属的悲痛,再照顾好“”在这里的逝者。

编辑: 李海岚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