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120)丨璧山东桥兔的前世今生

15.06.2018  18:13

重庆美食如林,而以东桥兔为代表的璧山兔为什么能够纵横江湖,遍地开花?

原来,这里面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建文帝避难藏璧山

重庆这么大,历史上这么长,但就是没有出个真正的皇帝。

重庆和皇帝勉强沾得上边的,有两个皇帝。

一个是元朝末年的明玉珍,称帝后建都重庆,国号“大夏”,没玩几年就遭朱元璋给灭了,所以影响不大。

一个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他是正而八经的明太祖朱元璋孙子,在位后年号建文,所以世称建文帝。

据说,建文帝跑到重庆躲了几年。

重庆的好多地名,譬如建文庙、御临河、来龙巷、化龙桥等等,都和这位皇帝有关。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夺了皇位。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神秘失踪,下落不明,成为明朝第一悬案。

朱棣登上皇帝后,整日惶恐不安,派人到处去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为什么?

很简单,建文帝是朱元璋钦定的合法继承人,而朱棣是歪的。

只要建文帝还活着,朱棣的皇位就不牢靠,所以朱棣一直想要找到建文帝把他灭掉。

据传建文帝剃了头,换上僧衣,拿着度牒,带了九个人逃出皇宫。

之后,建文帝隐名易服,云游四方,并于永乐元年在重庆东躲西藏,最后在璧山隐居。

重庆有上千个带“”的地名,也是和建文帝有关。

明朝万历年间,璧山人在天子岗修建天子桥,以资纪念。

如今,在秀湖公园建设时,璧山人对天子桥进行了复建,并在桥旁的石头上镌刻文字,记载这段历史。

李闻举落水赠秘籍

文革期间,在重庆大渡口大渡村火车站的家属区里,有一位叫潘名义的老人,在铁路局退休后,经常给邻居们讲故事。

这片家属区是铁路局修的房子,面朝长江,都是干打垒的平房,一到夏天就特别闷热。

傍晚的时候,用水把门口的三合土地坝浇透,搭上自己做的楠竹凉板,一家人就在凉板上面摆龙门阵歇凉,一直到下半夜热浪退尽,大家才纷纷回到家里睡觉。

潘名义的父亲叫潘福堂,解放前在璧山鹿鸣一带讲圣谕,相当于现在的脱口秀。

他也给戏班子做演出的服装,人称“潘裁缝”。

潘名义从小就听父亲潘福堂讲故事,对《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的段子,早就烂熟于心,张口就来。

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没有电视、电扇,家家都是靠手摇一把大蒲扇纳凉。

坐在一起听故事,是那时最好的休闲方式。

小孩子最喜欢听的,是像《一只绣花鞋》这样 的恐怖故事,听里面的梅花党、女特务,感觉比007特工的故事还精彩。

有一次,潘名义讲了一个关于建文帝在璧山的故事。

他说,建文帝真的没有死,还到过璧山。

丁家的那个皇庙,就是他逃难氏时住过的。

清代《璧山县志》载,登云坪,县南七十里,上有寺名毗卢,明建文帝逊迹於此,有坊曰“隐帝流光”,秀峰罗列,四面朝拱,名区之列。

话说建文帝,为什么偏偏要逃到璧山呢?

首先,这和璧山的区位有关。

璧山南临长江、北倚嘉陵,它地处重庆西部和北部要冲。

古时候由重庆到成都,有三条陆路和一条水路可走。

除了水路由重庆到四川泸州入岷江转道成都外,其余三条陆路都要经过璧山。

因此,璧山素有“扼渝州之咽喉”的说法,逃跑起来非常方便。

其次,是明朝时候一直到清初,地处川渝之地的璧山,因为常年闹战乱、灾荒、瘟疫和虎窜,这里是满目疮痍,荒野千里,地广人稀,便于躲藏。

建文帝从小在皇宫长大,生活自理能力当然很差,他能生存,必须得有旧臣或忠于他的人来帮助,不然几乎寸步难行。

在璧山的时候,建文帝因为不熟悉路,又偷偷摸摸的怕被人看见,经常是昼伏夜行。

一天晚上,他们几个人走到璧山城东的时候,突然遇到山洪暴发,建文帝和随臣在迎恩桥落水,差点遭淹死了,后来被打渔船上一个姓谢的谢大爷发现,才及时救起躲过一劫。

皇庙、迎恩桥、东桥,都是后来改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他这位皇帝。

在当时,这可是不能说的天大秘密,要是让朝廷晓得了,是要遭杀头的。

建文帝从南京皇宫逃出鬼门的时候,身边一共带了九个人,包括七岁的太子朱文奎、翰林院编修程济、翰林院待诏郑洽和两位贴身大内侍卫寒清、寒洁。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闻举。

作为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李闻举始终侍奉其左右形影不离。

李闻举当时年仅35岁,之前在神乐观任职,还“职兼膳夫之任”,分管光禄寺的“御膳房”。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对厨子和理发匠特别的信任。

谢大爷当时从河里救上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建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李闻举。

为了报答谢大爷的救命之恩,李闻举以一本关于光禄寺迎霜兔制作的秘籍相赠,里面详述了迎霜兔的做法:“兔肉切条鸡汤煨,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汤”及其细节。

李闻举神秘的告诉他,你按此书所言如法炮制,如此这般这般,方可学得一门绝世的手艺,从此方可衣食无忧。

但切记一点,学会这门手艺之后,万万不可对外泄露,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光禄寺大权管御膳  

明朝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熟悉的“御膳房”。

御膳房”这个专管皇帝吃饭的机构,是清朝才设立的。

在明朝前期,一般由光禄寺为皇上做饭。

到了后期,则是由太监们来做,称为“内庖”。

这李闻举来头不小,就是光禄寺“内庖”的头儿。

光禄寺虽然只管御膳、筵席之类事务,但因为是在皇帝身边最受信任的人,权利不小,地位极高,在明朝是贵为“小九卿”之一的大官,光禄寺的主管即光禄寺卿,是从三品的官。

光禄寺不光负责皇上的伙食,还负责朝廷的宴会,有时候还和其他部门联合,负责国家的祭祀,祭天啦,祭神啦,祭祖宗啦,祭山川五岳日月星辰啦,活动特别多,只要有吃喝的地方,他们都要管。宫中的饮食之事由光禄寺掌管,除去大的喜庆寿宴外,每月都有不同的饮食内容和特定的进食习俗。

正月初一,内臣宫眷们饮椒柏酒,吃水饺。

立春,吃萝卜,名为“咬春”,还要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二月二,要吃油煎的黍面枣糕和稀面摊的煎饼, 叫做“熏虫”。

三月十八,东岳庙进香,吃烧笋鹅、凉糕、糍巴、雄鸭腰子。

四月要赏牡丹花、芍药花,用苇叶包方糯米食之。

五月初五午时,饮朱砂酒、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

夏至伏日,吃马齿苋,时人称为吃长命菜。

六月六、初伏、中伏、末伏日,都要吃过水面、嫩藕。

七月十五,甜食房进供蜂蜜,还要赏荷花吃鲥鱼。

九月九重阳节,吃迎霜兔,饮菊花酒。

据《明会典》记载:凡岁派光禄寺牲口十万只,其中生猪就有两万头,活鸡活鸭四万只,活兔四万只。 

  光禄寺做的饭菜,虽然阵仗大,但却不好吃,为什么呢?

明朝人谢肇淛曾经说:“今大官进御饮食之属;皆无珍错殊味;不过鱼肉牲牢;以燔炙酿厚为胜耳。

意思是说,如今光禄寺做给皇上吃的“御膳”,也没什么山珍海味的稀奇东西,不过是大鱼大肉,然后猛烧猛煮猛加调料罢了。按照这种方法做出来的东东,不就是一个机关食堂的菜么?

在民间,也流传着光禄寺做饭难吃的传说。

万历野获编》中,也记载了当时流行的谚语,叫“京城四大不靠谱”:

翰林院的文章,武库司的刀枪;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

酌中志》的记载:“凡圣驾每日所进之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办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明朝后来真正负责操办御膳的,是太监手下的家厨们。明朝的太监,手握大权,又没了把家财留给子孙的念想,只好把大笔的银子用在满足口腹之欲上。所以,明朝的太监都醉心于美食,他们口味刁钻,可不是平常厨子能满足的。

正因为此,太监们承办的御膳,往往就比较符合皇上的心意。 

皇帝最爱迎霜兔

兔子肉好吃又健康,我国自古就有“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的说法。

迎霜兔,是建文帝最喜欢吃的一个菜。 

所谓迎霜兔,就是重阳宴会上所食之兔。

迎霜兔肉”是经霜(即霜降)的兔子肉,据说此时的兔子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明朝宦官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九日重阳节,驾幸 万岁山,或 兔儿山,旋磨山 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

又据《日下旧闻考·风俗三》记载:“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

由此可见,明朝皇帝在霜降时节要到兔儿山,登高赏秋,饮菊花酒,吃迎霜兔肉。

咱明朝的宫廷菜口味重,偏咸、浓、厚,光禄寺为皇上准备的无非是大鱼大肉,各位想想,皇上天天吃这么油乎乎的不腻吗?吃来吃去,皇帝觉得只有吃兔还不错,挺喜欢。       

迎霜兔的做法,在那时是朝廷机密,秘不外传,以此确保皇室独享其味。

调鼎集》里关于迎霜兔的介绍,也不过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

后人按此制作当年的深宫的味道,难于上青天。

迎霜兔的制作过程,外人也一律不许观看,有些朝官得到赐赏,也只能尝到美味而不知其秘方,所以它的名称被载于史册而秘方却不得而知。

明代的宫廷食单,也是秘不示人,流传在外的只不过是一鳞半爪,难窥全貌,不得要领。

在学者阮葵生写的《茶余客话》里,记录了一份明朝深宫漏传宫外的大内食单,名字取得十分古怪,叫一了百当。

其制作过程,也十分的古怪:

猪、牛、羊各一斤剁烂成馅;

虾米半斤捣成碎末;

马芹、茴香、川椒、胡椒、杏仁、红豆各半两,捣成末;

十两细丝生姜;

腊糟一斤半;

麦酱一斤半;

葱白一斤;

盐一斤;

芜拂细切二两。

先用好香油一斤炼热后,将肉料一齐下锅炒熟,然后都下锅。

放冷以后,装入磁器,封贮收藏,随时食用。

吃时可以调以汤汁食用。

据说朱元璋最爱吃这道菜,据说可以补肾壮阳,但“一了百当”的制作过程如此粗野,怎么看都像只是一个肉酱。

想必是朱元璋当过乞丐做过和尚的缘故,明朝建国初年,宫廷饮食虽继承了唐宋,却提出“筵不尚华”的要求。身为开国之君,他的吃喝也经常是青菜豆腐红烧肉,不改平民本色。

朱元璋出身安徽,开国将领也多是淮扬一带人氏,所以当时官场和朝廷上流行淮扬风味的菜肴,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之类。

但淮扬菜有个问题,就是比较清淡,吃久了就没有胃口,让人生厌。

明朝后来经济逐渐发达,食材也更加丰富,崇尚享乐之风开始抬头,各地的食材和厨艺也开始进入皇宫。南方的牡蛎,北方的熊掌,东海的鳆鱼,西域的马奶,成为流行的美食。

各地的土特产也大行其道,如北京产的苹果、黄鼠、马牙松,山东的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福建的牛皮糖、福橘饼、红腐乳;苏州的山楂糕、橄榄脯;南京的地粟团、山楂糖、桃门枣;杭州的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菜;台州的瓦楞干、江珧柱;山阴的破塘笋,河蟹、白蛤,鲥鱼等等……  

四川、重庆最著名的回锅肉,就是在明朝定型的,最早它叫叫“油爆猪”,源于于宋代爆肉的升级,爆肉就是回锅肉的原型,在清朝以后才改名回锅肉。

回锅肉的出现,说明在明朝的时候,淮扬菜已经不再一枝独秀,以回锅肉、迎霜兔为代表麻辣川菜,已经登入大雅之堂。

川菜以麻辣著称,百菜百味,变幻无穷。

辣椒的兴起,对于明朝的饮食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 

没有辣椒,就没有麻辣迎霜兔的产生。

在明代的宫廷名菜中,总共有22道,它们分别是:

迎霜兔、烧香菇、蟠龙菜、炙蛤蜊、炒大虾、田鸡腿、笋鸡脯、三事、烹河豚、酒糟蚶、烧鹿肉、镶肚子、带冻姜醋鱼、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鳅、酢腐、水母烩、油煎鸡、炙鸭、一捻珍、水煠肉。

重庆菜属于渝派川菜,业内又称其为下河帮川菜,它的特点就是豪放粗犷,麻辣鲜香,变化多端,回味无穷,尤其善用泡椒与酸菜调味。

重庆川菜由于码头文化的影响,菜品皆带有浓郁的江湖特色,形成了重庆特有的江湖菜。

  辣子系列的有:辣子鸡、辣子田螺、辣子肥肠、香辣虾、香辣蟹等;

泡椒系列的有:泡椒牛蛙、泡椒墨鱼仔、泡椒兔、泡椒黄喉等;

干菜炖烧系列的有:美蛙鱼头、石锅鱼等(多以干豇豆为主);

酸菜系列的有:酸菜鱼、酸菜鸡、酸菜鸭等;

水煮系列的有:水煮肉片,水煮鱼;

干烧系列的有: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啤酒鸭;

双椒系列的有:青(尖)椒鸡、青(尖)椒兔、青(尖)鱼;

烤鱼系列的有:万州烤鱼、纸包鱼等。

小吃系列的有:麻辣小面、酸辣粉、凉面、万州格格、涪陵油醪糟、涪陵榨菜、永川豆豉、忠县豆腐乳、江津桃片、江津米花糖、灯影牛肉、鬼城麻辣鸡块、吴抄手、鸡丝凉面、碗杂面、老麻抄手、泡椒凤爪等等。

凉拌系列的有:蒜泥白肉、白砍鸡、口水鸡、东桥兔等。

谢家有女承祖业

李闻举赠送给谢家的秘籍,谢家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存着,一代代流传下来,做卤兔的手艺也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但为了保守秘密,一直不敢对外宣称所做的卤兔就是迎霜兔。

到了谢长齡这一辈,已经是谢家第九代。他们在璧山福绿镇一带做点小买卖,靠卖卤兔养家糊口。

谢长龄传给谢大和这一辈,已经是谢家第10代。谢大和于1957年参加工作,在璧山做一名小学教师,其妻是公社妇女主任,都是璧山来龙的人。由于卖卤兔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他们不敢重操旧业,只是把那本秘籍珍藏起来,直到在文革期间破四旧,谢大和一家担心它招来祸害,放在家里怕别人看到,甩了、烧了又不忍心,把这个宝贝东藏西藏,最终失传不知道放在哪里去了。

谢大和膝下养有一女,名叫谢荣,生于1972年,从小聪明好学,与厨师这个行业特别有缘。家里偶尔打牙祭,父亲就会悄悄卤兔改善伙食,谢荣则在旁边看父亲如何操作,长期耳濡目染,渐渐就对厨艺产生兴趣,并对卤兔的流程了然于心。

1988年,高中毕业的谢荣进入厨师行业,在成都省公安厅餐厅学习烹调技术,尤其擅长雕刻和凉菜。

一直到1995年回到璧山,谢荣和哥哥在粮食局嘉粮餐厅上班,主要负责凉菜卤菜系列,她卤的兔肉特别受人欢迎。为专心练好卤兔技艺,除了向父亲请教外,谢荣还专程到璧山白砍兔的发源地之一——丁家镇,虚心向当地的卤兔大师学习白砍兔制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终形成独创的特色风味。

2015年,谢荣在北滨路鎏嘉码头开了一家锦霖私厨中餐馆至今。

经过近30年的磨练,谢荣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川菜厨师,并成为了重庆烹饪协会会员,尤其擅长兔肉的烹制。这时,她想到,作为谢家迎霜兔的第11代传人,应该将这门祖传600多年的手艺发扬光大,于是把迎霜兔改名为东桥兔,开始在重庆创业。

2017年,谢荣在大学城开了重庆第一家东桥兔卤菜店,主要经营璧山特色白砍兔—东桥兔,并获得重庆烹饪协会颁发的重庆地方特色和重庆名菜两个称号。

从此,东桥兔在重庆美食行业里,成为一款独具特色的菜品。

  作者:潘克武 (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美食家、《重庆美食》文化顾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