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14个中学生在乡村建起了一座图书馆

08.08.2021  19:52

8月7日,当重庆育才中学应届毕业生杨锦澄站在自己和同伴们共同打造的“明灯图书馆”门前时,她想起了11天前刚来这里时,还带有一丝羞涩和不知所措。现在,不仅收获了一座图书馆,更收获了一群伙伴和成长。

重庆14名中学生自己组建团队、设计、筹资、装修、收集图书,用11天时间在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建起了一座“明灯图书馆”,也成为了年纪最小的馆员。

孩子们说,这是今年暑假最珍贵的一份礼物。

重图专家给孩子们支招

8月7日, 位于金龙村的“明灯图书馆”正式开馆,周围很多乡亲都来了。65岁的余婆婆取出一本关于养猪的书和一本童话书:“这本书讲的内容很实用,刚好能解决我养猪遇到的难题;这本书我外孙肯定喜欢看……

明灯图书馆”虽然只有两层,约400平方米,但功能齐全:一楼儿童阅览区除了低幼读物,还有木马、儿童凳、放电影的投影仪,以及为陪伴孩子的父母准备的休息区;二楼有图书整理室、自习室、馆员办公室等。书架上陈列的书籍涵盖经济、农业、健康、休闲等多个种类。

而11天前,这里还是金龙村一栋闲置已久的办公楼,到处堆放着杂物,积满了灰尘。

由中学生动手建设一座图书馆,是重庆公益项目“E+青少年服务计划”的一项任务。两名学生发起人杨锦澄和高二学生邓杰恩接到任务后,先通过网络招募团队成员,经过发布消息、面试、筛选,最终确定了其他12名成员,根据各自特长,安排了岗位:设计师、财务、外联……

究竟图书馆能否顺利建起,孩子们心里并没有底,于是又拜访了专家:重庆图书馆副馆长王宁远。他提出的建议和期望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既发挥个性又注重团队协作。“孩子们,你们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发现世界,思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然后一步步去实践。

乡村调研破除“社恐

有了图书馆专家提供的思路,孩子们开始了分头行动。他们先在村里进行调研,和周边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希望阅读的书籍类型。

虽然中途孩子们也被泼过冷水,但80多岁的刘婆婆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老人家很爱看书学习,平时也会去村委会图书室,但需要走一段路。听同学们说准备在家附近建图书馆时,刘婆婆笑得合不拢嘴:“好事情好事情!我们白天可以来看书,晚上还可以来跳坝坝舞!

更大的鼓励来自于一位患眼疾的老人。他说,当时到了适学年龄,前后报了三次名,但都被老师以眼疾为由拒绝了入学申请。“没能读书,不识字是我一辈子的遗憾,现在家门口有了图书馆,真是太好了,会有很多人受益!你们一定可以办到!

孩子们还遇到了金龙村村民游绍伦。他也是一名图书室管理员,这个特殊的图书室开在家里,是我市第一家农家书屋,100平方米的屋子里有图书5000多册。游绍伦对孩子们说,虽然现在人人都在用手机,但阅读的习惯不能丢,他还准备给书屋添上WiFi,配备一些电子书,更方便村民。

调研让同学们了解了当地村民的需求,更清楚要建的乡村图书馆是什么样,更突破了自己的“社恐”障碍。凤鸣山中学的贺埸伦说:“调研之初有点害怕,怕被村民拒绝,怕被赶走。但走出第一步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态的转变,能接受认可,也能接受拒绝。

老红军为图书馆捐款

购买物资、房屋改造,都离不开经费。建图书馆的任务中也包括了筹资。孩子们商议后,迅速组建了募捐“帮帮群”,设定进群目标人数,发动身边的朋友亲人进群,接着扩散募捐信息,并进行线上路演,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公益项目。通过微信群的捐款,一天之内,共收获了8700元。

其中大部分是孩子们的亲友所捐,也有热心的陌生人。在南川当地,一位双眼近乎失明的九旬老红军听说孩子们要独立修建一个图书馆后,当即捐出了100元。

经过核算,孩子们发现自己动手比请泥水匠装修会便宜很多,购买了腻子粉、滑石粉等原料,并向师傅请教,“刷墙小分队”学会了抹墙面、平整、刮渣等技能。

为了定做书架,孩子们又找了当地木材厂、木匠、家具厂,男同学主动承担了安装这样需要用劲的活儿,很快就能熟练使用螺丝刀、钉、锤等工具。

南川三中的吴佳尉在贴地板贴时,刚开始还觉得好玩,但很快手上就打出了水泡,并且一旦检查出有缝隙就必须返工。

学生们一边装修,一边通过社会征集和重图、南川区图书馆、游绍伦等捐赠,筹集到1600多本书籍,一一编上书目、入电脑、上架。

克服了重重困难,一座崭新的图书馆诞生了。

他们还为图书馆取了名字——“明灯”寓意“点亮自己,照亮他人”,人生路上有书的指引,前行道路更明亮。

将成为永久性图书馆 由孩子来管理

8月6日晚,孩子们连夜将最后一本书放上架,整理好后,才松了一口气。他们还拟定了第二天开馆仪式的流程,邀请了村民和父母们前来参观。

当告别家人11天,一切问题都需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独立建好这样一座图书馆时,一些孩子眼圈泛红,体会到其中的不容易。

作为学生发起人之一,杨锦澄说,身上的压力一直很大,难度远远超出了她当初的预想。“以前以为建图书馆就是找一些书,放在房间里就好。后来发现,其实每走一步,都面临着各种困难。书从哪里来?书架也不会凭空掉下来,经费不够了怎么办……没有父母,老师,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靠团队协作和反复思考,一一解决后,她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

队伍成立之初孩子们还共同商量、设置了团队公约:守时,一切事情以团队利益为首;出行需要报备;队友有了低落情绪,要互相鼓励安慰;先工作,后游戏;对环境友好等守则。李锦昕在项目日记中,工工整整记录了每天的“感动瞬间”“成长收获”和“不足之处”。

这座图书馆给了大观镇金龙村党支部书记罗春兰很大的惊喜。她说,没有想到这项看似艰难的任务,孩子们可以完成得这么好,“希望这座乡村微型图书馆能用好、管好,未来属于青年,在这群可爱的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这座图书馆将永久保留下来,后期将由家住南川的孩子们进行维护、管理,明年寒假还将进行二期建设,提档升级。

探索让青少年参与真实社会

“E+青少年服务计划”是亿通教育发起的“中学生参与真实社会”计划。11天来,孩子们冒着酷暑,独立解决一道道难题,计划发起人梁鹏都看在眼里。他认为,青少年的潜力非常大,成年人一旦放手后,他们的成长速度更是会加倍。“这14个孩子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刷墙、第一次砍价,第一次路演、第一次调研,从在家里‘扫把倒了都不会扶’的小宝贝蜕变为独立而优秀的青年,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突破自己的边界,走出舒适圈,挑战未知,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是给孩子们成年之前最好的礼物。

据了解,这项计划面对12—18岁青少年开展,目的是让孩子更早接触真实的社会,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以此提升中学生的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团队协作、改变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邓杰恩的妈妈陈女士走进图书馆后有些激动。在她的认知里,女儿还是一个柔弱的小孩,没想到能完成以往只有大人才能完成的专业工作,她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潜力,离开父母也可以独立,“未来我们家长也愿意给她更多机会,让她独立学习和成长。

南开中学15岁的双胞胎兄弟伍政阳、伍政佼的妈妈郑蓓蓓说到让孩子参加乡村微型图书馆的初衷时,提到“如果说一群人花时间参加学科培训班时,仅仅只能提高分数线,那样的培训结果是可悲的。”比起学科培训,她更认可素质教育。她说,这次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解决了真实存在的问题,真正锻炼了能力,不仅是给村民们献上了一份礼物,对自己来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暑期礼物。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