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创新思路推动教育扶贫政策精准实施

16.01.2019  02:14

重庆市丰都县围绕“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求,以教育资助、教育保障、教育关爱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困难群体,不断拓展教育服务区域脱贫攻坚的空间和能力。  

一是完善贫困学生“政策资助+个案帮扶”相结合的“兜底式”资助体系。 开展文艺演出进院坝、千名教师进万家、资助政策进农户“三进”活动,一户一张“资助明白卡”,上门宣传,逐项核查,确保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家喻户晓、精准落实、应助尽助。对全部享受教育资助政策后仍然面临突出困难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如孤困、残疾、重大自然灾害、建档困难职工子女、重大疾病等特殊个体,重点是上大学、高中存在困难的,采取多项政策叠加帮扶、学校免费定向帮扶、社会捐赠特殊帮扶的“三位一体”帮扶办法予以兜底,真正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托管家园”相衔接的“全天候”关爱模式。 构建以9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主体,以乡村少年宫、社区服务站、托管中心、爱心驿站等为补充,以学校教师和“爱心妈妈联盟”“红樱桃义工”等公益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为骨干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通过建立亲情聊天室、设置亲情电话、开展亲情陪护、举办亲情活动等方式,形成“全天候”关爱氛围。建立留守儿童、学困生、贫困生、残疾儿童、问题少年等帮扶救助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推行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习惯、营养健康、安全保障“六位一体”教育关爱模式,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方共保”工作机制,在全国推广。按照“有计划、有课堂、有作业”“送图书、送文具、送活动”“三有三送”要求,对特殊群体学生送教上门。  

三是开展干部教师“入户家访+院坝宣讲”的“面对面”帮扶方式。 抽调52名学校干部进驻30个贫困村,其中20名队员担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村党组织副书记,住在村、吃在村、干在村。出台《关于加强教育系统驻村工作队员管理的通知》,从职责任务、工作纪律、经费支持、待遇保障、激励措施、考核奖惩等方面加强管理,保证驻村队员安心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教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的通知》,创新结对与家访相结合、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帮学与扶贫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并对任务清单、考核奖惩、工作纪律等作出严格规定。2018年有3089名教师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6180户。  

四是探索“贫困村合作社+学校食堂”的“订单化”购销模式。 将“食堂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突破口,以学校食堂农产品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产业、种植、养殖资源优势,探索“贫困村+学校”农产品对接供销模式。学校与贫困村合作社签订食堂购销合同,探索“订单化”生产,“菜园子直通菜篮子”按季节时令为学校食堂直供农产品,实现近距离、低成本、无公害供应。一批“萝卜村”“生猪寨”逐渐成型,既解决了学校绿色食品原材料采购问题,又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富农增收。目前,全县20所试点学校与贫困村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惠及师生3.9万人。  

五是推进两类学校“底线达标+共建提升”的“捆绑式”发展机制。 大力扶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读好学校”。加大中心校对完小(教学点)资源统筹力度,实现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经费保障、育人质量“五个对等”。建立公用业务经费、建设项目等倾斜保障导向,对100人以下村完小按规模每年统筹安排4万元公用经费补助,高寒地区寄宿制学校全部实现空调取暖。推行乡镇内音体美、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一校多用”和“走校”制,为小规模学校提供师资支持。依托教育奖励扶助基金及乡村教师津补贴等制度,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丰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经验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  

六是建立营养改善计划“中心校(完小)+教学点”就近送餐方式。 严格落实校内食堂供餐要求,结合营养食谱,保证每日“两荤一素一汤”“兜底”供应完整午餐。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生源少、无食堂和后勤服务人员问题,实行“一校一策”,按照“属地管理、就近方便”原则,探索建立起“中心校(完小)+教学点”就近送餐方式,由中心校每天将标准的“营养午餐”打包后,派人定时配送至边远教学点,为乡村就读儿童提供优质、可口饭菜,实现营养改善“一个不少”,学生受惠率100%。丰都县营养改善“全覆盖”并获评“全国阳光校餐示范县”。  

开州区多点发力开创教育精准扶贫新局面
一是落实资助政策,实现“广”覆盖 。坚持“公益与非盈利”两大原则,严格落实2018年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生营改资金1.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