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19.11.2019  22:51

丰都县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上善丰都、唯善呈和”理念为引领,以“山水丰茂、物产丰盛、人文丰厚”美丽丰都建设为载体,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分层开展社区教育,促进市民素质提升,成功创建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县。

第一,坚持高规格推动,构建社区教育新机制。一是组织保障到位。组建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的全县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丰都县社区教育发展规划(2018-2020)》《关于加快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加快推进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领导管理,合力有序推进工作。二是制度保障到位。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工作责任目标、工作例会、资源共享、队伍建设、经费管理、评估检查、奖励激励等10余项制度,将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列入乡镇(街道)和部门教育履职考核评估之中,形成“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重考评、重督导”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三是经费保障到位。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的社区教育工作经费机制,2019年起,县财政按照人均2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专项经费115.72万元,由县社区教育学院以项目制管理方式实行专款专用,2020年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已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二,坚持高质量统筹,搭建社区教育新平台。一是建成三级体系。依托县教师发展中心,挂牌成立丰都县社区教育学院,负责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教育示范、业务指导、理论研究等。依托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挂牌30所社区教育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活动,指导村(社区)教学点站的工作。依托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挂牌298个村(社区)教育学习点,实现县级有学院、乡镇有学校、村村有学习点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二是共享教育资源。注重社区教育机构与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等机构的资源共享,文化馆、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等公共学习资源和设施设备免费向市民开放,学校内设操场、体育场、图书室、书法室、电子预览室等教育资源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率达100%,春节期间名山、双桂山、小官山古民居等一批旅游景区和非遗资源均向市民免费开放。三是充实师资队伍。将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县职教中心教师作为社区教育指导教师,聘请部分知名教师、退休干部等作为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依托“红镰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等大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目前,全县社区教育有各级专(兼)职管理队伍32人、专(兼)职教师150人、志愿者5424人。2018年以来,开展县级师资专题培训2批次,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专教师培训率达95%。

第三,坚持高要求落实,凸显社区教育新成效。一是抓教育培训提素质。常态组织“关爱艺术团”和“德育报告团”“乡村振兴报告团”“科技下乡、科技进校园”“巾帼夜校”等宣讲培训。聚焦国家大政方针、县域产业发展、文旅服务、就业技能等,每年开展培训、现场指导惠及3万余人次,催生星级农家乐50余家,致富带头人300余名。二是抓关键人群提素质。落实残疾人就业指导培训,提高残疾人群体就业能力。成立老年大学,组织开展时事政治、书画休闲、养身保健、心理咨询、权益保护等教育活动。开展校外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积极组织社区内青少年开展各类素质教育活动,覆盖面达27.1%。贯彻落实《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着力提升科学育儿意识和水平,定期给未入托的散居儿童开展亲子教育活动,覆盖面达27.2%。三是抓内生动力提素质。统筹开展“送培训、送经验、送技术”下乡扶贫活动,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职业教育和培训,广泛开展“我家的脱贫故事”主题活动,激发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群众精神生活和社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获市级以上文明单位64个、文明社区9个,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认同率达70%以上。

第四,坚持高水平引领,创立社区教育新品牌。一是“月末故事汇”深入人心。月末星期五晚上举行“善和之声•丰都故事”主题故事汇,采取评书、相声、小品、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讲述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传统文化,普及安全、健康、环保、民生知识,发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精神文明感人事迹,着力推动社区群众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已举办故事汇12期,惠及社区居民近万人次。二是“特色课程”资源丰富。各社区教育学校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非遗文化项目,初步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及活动资源。《三元红心柚种植与栽培》《江池猕猴桃的栽培技术》《正法麦秆雕刻工艺》等10余门本土课程深受群众喜爱,实现课程设计与社区需求的有机融合。三是“家校共育”富有成效。探索形成以“社区教育学院牵头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家校共育讲师团”+“社区教育学习点牵头整合村委及驻村工作队资源的家长学校”的“两极双线”家校共育模式,提升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实效。目前,已培训24名家校共育培训师,开发24门家校共育精品课程,指导开展家校共育活动2300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