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报)重庆举办龙舟竞渡:传承即将“消逝”的龙舟制造技艺

29.06.2015  13:40

   中新社重庆江津6月19日电  (唐枫)2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前夕,在重庆江津塘河古镇,一场龙舟竞渡拉开帷幕。比赛用的龙舟,均出自6位民间老造船师傅之手。

  19日10时,在龙舟下水竞技前,塘河古镇上举行了传统的龙舟点睛仪式,以求风调雨顺,寓意吉祥。此次龙舟竞渡一共有两艘龙舟,竞赛队共有4支,共113人参赛。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仅20岁,共分6轮,两两比拼。

  随着一声哨响,无论是舵手、划手,还是鼓手,都卯足力气比赛。塘河两岸的观众也纷纷为龙舟呐喊助威……

  位于江津的塘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自明朝开始逐渐成为集镇,幸得绕场而过的塘河,至清乾隆年间趋于兴盛,发达的水运吸引了众多渝、川、黔船帮商贾往来。据塘河镇党委书记李艳介绍,自古以来,每逢端午时节,各地商贾相聚于此举行龙舟竞渡,久而久之,这一民俗被传承了下来。

  此次比赛的两艘龙舟,均出自塘河的6位民间老造船师傅之手。他们从今年4月着手准备,到两条船成型,用时近2个月。

  “一条标准的塘河龙舟长14米,宽1.2米,可乘坐23人。”今年已60岁的造船师傅程淳昌称,龙舟制作从选料到挑选吉日开线落墨,再到船身制作,整个工序复杂又讲究。他说,一条龙舟需要数十道工序。“从最初的选材,然后定墨、安龙骨,再到后来的上油漆装龙头等,一切都马虎不得。

  今年65岁的塘河龙舟手艺人游礼全告诉记者,龙舟制作手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吃香,那时候河里大部分用的是木船。他说,自21岁起,他便随师父在江津的长江边上学做船,学了十多年,才基本掌握手艺。当时民间对龙舟的需求较大,常有人请他帮忙,久而久之,他成了龙舟制作的“老把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长江上大部分货物用船逐渐改换成轮船,对木质船的需求越来越少,再加上制作工艺复杂,找游礼全做船的人日渐变少。

  游礼全不仅自己做龙舟,还带动了他的侄子一起做。他的侄子游义春也成了龙舟制作好手。“现在,龙舟活动越来越少,手艺面临失传。我侄子总算继承了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举办龙舟文化节,是希望将龙舟文化传扬下去,不让这门珍贵的中国传统技艺消失。”塘河镇党委书记李艳说,希望通过龙舟文化节,让大家不仅在端午佳节才想起赛龙舟,而是要将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传承下去。

      刊于:澳门《华侨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