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访谈⑥ 巴蜀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马宏:“学科+”实现素质教育探索的新跨越

25.01.2019  17:22

    本报记者 匡丽娜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全市教育大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殷切期望。1月3日,巴蜀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马宏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通过“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好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重庆日报:全市教育大会指出,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理解?
  马宏: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3个有关“培养”的根本问题,直抵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给出了党和国家的明确答案,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基层学校在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时,最为关键的是结合学校传统和本校实际,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和操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彻落实好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基于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重庆日报:近日,巴蜀小学教学成果“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实现了中西部地区特等奖零的突破,这是如何做到的?
  马宏:巴蜀小学坚守“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持续进行“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实践探索,采用“学科+”为显著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
  “学科+”课程综合化实践是把学科教育作为课改的逻辑起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各学科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具体来讲,就是以全链条“学科内融合”为基础,通过学科与不同关键要素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技术”以及评价协同、管理护航等,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门学科的每一节常态课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在一年级的项目式学习“我的植物朋友”中,学生们用观察记录、绘本、表演等形式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科学、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自然而然得到运用。
   “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项目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重庆日报:全市教育大会强调,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此,巴蜀小学有什么好的做法?
  马宏:领会精神实质,就是要树立服务重庆教育统筹发展和扶贫重在扶智的意识;联系实际,就是要发挥基础教育优质学校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见诸实效,就是要让互助效果看得见,走得远。
  多年来,巴蜀小学与全市各区县“牵手学校”共同开展“好老师”志愿者行动,实施“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项目,凝练出“望闻问切、开出良方、备货上架、上门服务、整体打包”五步工作法;开发出管理经验、教学课例、课程资源等“1+1+N城乡学校文化超市”菜单300多项;形成了以文化为纽带,取长补短的互助共长研修机制。通过送课下乡、互动论坛、影子培训、主题访学等形式,巴蜀带动周边200余所学校,向逾10万人次分享了优质教育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集团化办学平台,深化学校文化标准、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等研究,带动更多学校回归常识,回到常态,走内涵发展之路,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尽应尽之责,为应有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