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半个世纪 他在哭墙上见到姐姐

04.05.2015  10:46
【摘要】 当天晚上,堂姐张淑仁握着张蕴仁的手,一直不肯松开,讲述当年新四军救她的故事,还有这些年她寻亲的经历。在纪念馆的遗属登记处,张蕴仁查找到一本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日志》,在第104页有这样的记载:在秣陵镇,张菊仁被日军杀害。

  康庄美地公租房,张蕴仁正在翻看在扬州和亲人重逢后的全家福。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摄

  这几天,家住重庆北部新区的张蕴仁老人,在家里整理了近一个月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寻亲”的照片。有一张特殊的“合影”,每当他看到时就会泪流满面:在纪念馆的“哭墙”上,姐姐张菊仁的名字赫然在列。他站在名字旁边,拍下了这张难得的照片。

  77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让一个大家四分五裂。因为一个亲人的寻亲电话,张蕴仁得知同父异母的亲姐姐,已死于南京大屠杀。

  重庆晨报曾作了《他寻找了几十年的姐姐出现在大屠杀遇难者名单里》的报道,引起了各方关注。这次,张蕴仁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亲姐姐“相见”,终于了却心愿。

   得知姐姐

  因为战乱分离留在了南京

  张蕴仁老人今年61岁,和老伴一起住在康庄美地小区。小时候,张蕴仁听父亲常提起故乡南京。这让生于重庆的张蕴仁,对南京有了一种特殊的向往。

  父亲也提起过,张蕴仁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亲姐姐,因战乱姐姐被留在了南京。这成了父亲的牵挂,找了半个多世纪,也没有音信。

  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上世纪70年代父亲去世,他们一家也没能再回故乡南京。姐姐从此也成了张蕴仁的牵挂。

  “人老了,更想找到至亲,也想了却父亲的心愿。”张蕴仁说,直到去年的一个电话,才解开了这个谜。

  电话是他的堂姐、年过九旬的张淑仁老人打来。张淑仁告诉张蕴仁,当年张家在南京是一个大家族。他们的父辈共有十一个兄弟,张蕴仁的父亲在家中排行“老十”,而她则是“老六”的女儿。

  原来,张淑仁在南京大屠杀中获救,她一直以为,十叔已死于南京大屠杀,通过多年寻找,才知道十叔来到重庆得以幸存,还娶妻生了孩子。

  张蕴仁从堂姐口中得知,他的亲姐姐已死于南京大屠杀。张蕴仁决定,重回南京“寻亲”。

   寻找姐姐

  他在扬州见到流离的亲人

  今年3月25日,他和老伴坐火车出发去扬州。他的堂姐张淑仁就住在扬州。在张蕴仁的行李箱里,带着父亲珍藏的老照片以及几十年来为寻找女儿写的厚厚一撂信。

  在扬州南河下老街区,见到张蕴仁时,姐弟二人抱头痛哭。张淑仁今年已是94岁,虽然两人素未谋面,毕竟血浓于水,有说不完的话。

  晚上,部分已找到的亲人以及张淑仁在扬州的子孙辈,都在扬州团聚。“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有这样的相聚,我死而无憾了。”堂姐张淑仁一席话,又让张蕴仁红了眼眶。

  当天晚上,堂姐张淑仁握着张蕴仁的手,一直不肯松开,讲述当年新四军救她的故事,还有这些年她寻亲的经历。

  大半个月,张蕴仁就这样陪着堂姐,天天听故事,仿佛要弥补回几十年未曾见面的遗憾。

   重回故乡

  他圆了父亲多年未了心愿

  在江苏扬州的时间里,张蕴仁还知道了父亲的一个“秘密”,这个“秘密”父亲从未向他提起过。

  张蕴仁的父亲张槃是1929年从上海美专毕业的画家,抗战爆发后随国民党军队一起前往内地,经过湖北随县时,认识了母亲刘婉珠,两人来到重庆后结了婚。到了重庆之后,父亲就以卖国画、画竹帘勉强维持生活。退休前,父亲在工商联上班。

  堂姐张淑仁保存着一份家谱,父亲这十一个兄弟姐妹的名字,中间都有“”字,代表他们是“”字辈,最后一个字都有带“”。比如,张家懋、张家樾、张家楠……而父亲在家谱上的名字,不叫张槃,而叫张家槃。

  张蕴仁记起,父亲说过曾跟随国民党军队抗战。这让他似乎明白了,父亲改名字的寓意:舍“”卫国。

  离开扬州后,上个月底,张蕴仁带着老伴来到了南京。他到了祖籍四象桥,也去了父亲的出生地针巷。重回故乡,那是父亲的心愿,由张蕴仁来实现。

   见到姐姐

  半个世纪的寻找止于哭墙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张蕴仁最想去的地方。这里可以“”到自己的亲姐姐,也有父亲一生的牵挂。

  在纪念馆的遗属登记处,张蕴仁查找到一本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日志》,在第104页有这样的记载:在秣陵镇,张菊仁被日军杀害。

  位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被称为“哭墙”。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张蕴仁第一次见到了姐姐“张菊仁”。

  尘埃落定,泪洒哭墙。此时,相距张蕴仁知道有个亲姐姐已过了半个多世纪。

  张蕴仁站到姐姐张菊仁的名字旁,拍下了姐弟俩人生中第一张“合影”。这将成为他一生的珍藏。

  张蕴仁说,父亲还曾提起,奶奶当年也留在了南京,后来也一直没有音信。根据堂姐张淑仁的回忆,奶奶张马氏也死于南京大屠杀。目前,奶奶张马氏的情况,已上报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由于每两年在“哭墙”上增刻一次死难同胞的名字,经过审核后,奶奶张马氏的名字不久也会出现在“哭墙”上。

  “以后,每年都会去南京,祭奠我的亲人。”刚回重庆不久的张蕴仁说。

  77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让一个大家族四处流离。家住重庆北部新区的张蕴仁老人,就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在那场大屠杀中也未能幸免。为了寻找姐姐,张蕴仁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上个月底,他在南京大屠杀的哭墙上,见到了姐姐“张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