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生姜王”要把自家种的生姜 做成知名品牌”

15.07.2016  17:42

   云阳县“生姜王”要把自家种的生姜

   做成知名品牌

  在云阳县很少有人种植生姜,王小芹是其中之一。短短两年时间,她从一名农业新手成长为当地有名的“生姜王”。

   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今年34岁的王小芹,曾是一名医生。2001年中专毕业后,她便进入当地一家医院工作,随后结婚生子。因为要照顾孩子,她辞掉了医院的工作。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她开始觉得生活有些无聊。2009年至2013年,她一直都是在家里,天天打麻将混日子。王小芹说:“偶尔不打,孩子还会问,妈妈你今天怎么不去打麻将了?”当从孩子嘴里听到这句话时,内心十分震动,觉得这样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其实我从小就想当老板。”王小芹有点害羞地说,于是她决定自己创业。

  在选择创业项目时,王小芹发现,云阳当时没人种植生姜,这让她看到了商机。“云阳当地的气候、土壤都适合种植生姜,虽没有人尝试,但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小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由于对生姜种植一窍不通,她下了不少功夫。买来相关书籍自学,亲自到梁平等地的生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向专业人士请教。

  2014年初,王小芹在老家云阳县长河村流转了50多亩土地,成立“王小芹蔬菜种植家庭农场”,选择引进四川的竹根姜来种植。“这个品种的姜,香味浓、纤维少、无姜筋,而且很脆!”王小芹说,重庆人喜欢做泡菜吃,这个姜拿来做泡姜非常爽口,推到市场一定很受欢迎。

  事实证明王小芹的判断没有错,当年她的生姜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一下子就赚了40多万元。因为她的生姜品质好,而她本人姓王,此后,当地人都称她为“生姜王”。

   肯动脑自己组装发明打窝机

  从“门外汉”到“生姜王”,王小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014年底,她又在附近流转了30亩土地,将生姜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人工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王小芹算了一笔账,由于当地没有懂生姜种植技术的工人,因此需要从外地请回来,工人的劳务费、吃住费用等,一年下来就要花去4万多元。怎样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成为王小芹面临的又一道难题。

  “我们为什么不对打窝机进行改良呢?”种姜时,打窝使用的工具完全靠人力操作,是最消耗劳力的工序。王小芹决定通过自己研发,组装出电动打窝机。“我这个想法是受了空调打孔机的启发。”王小芹说,回想起自己家装空调时打孔的场景,觉得原理是一样的。

  说干就干,王小芹立马拉上老公投入到新机器的研发中。两人先是用铁片焊出螺旋状的钻头,然后在网上买了配件,再将钻头和配件焊接在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改良,新的打窝机终于被研发出来。“原先一个熟练工一天最多也就只能打1000个窝,现在我们的新机器一天可以打出4000个窝。”王小芹十分激动。

  有了新的打窝机,光人工费这一项一年就能省下3万多元。“随后我们会进一步对机器进行完善,然后拿去申请专利。”王小芹兴奋地说。

   有想法打算成立自己的生姜品牌

  随着“生姜王”的名气越来越大,有湖北的生姜采购商开始主动与王小芹联系,向她订购生姜。大足、铜梁、奉节、巫溪等地的姜农也都慕名来到王小芹的家庭农场学习技术。

  “下一步我将与主城的一些电商平台和实体店合作。”王小芹说,她打算成立自己的生姜品牌并注册商标,希望借助电商平台将自己的生姜推广出去,相关的接洽工作已在进行中。

  此外,她还打算继续扩大生姜种植面积,发展当地农户共同参与。同时利用农场内的鱼塘、种植的蔬果等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王小芹的计划还不止于此,她还在考虑做姜茶、姜油等一系列生姜产品,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生姜的产品附加值。王小芹说:“我现在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农民企业家,把我的生姜做成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