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千年窑火淬新泥

30.04.2022  09:50


  新华网重庆4月30日电(曹妤)安,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因其制作时需要使用重庆荣昌区的陶土,因此也被称为“荣昌陶”。

  在荣昌,有许多从事陶艺制作的手艺人,“90后”陶艺师管永双就是其中一个。

  出生于四川达州的他大学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采风经历,管永双邂逅了荣昌陶。“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荣昌陶沉淀千年的泥土温度让管永双爱不释手。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回家乡,而是选择留在荣昌,与妻子共同创办陶艺工作室,潜心研究制陶。

  初出茅庐,创业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从选址建窑就困难重重,“无窑,谈何制陶。”管永双求助当地街道,街道积极为他寻找窑址,解决了燃眉之急。而后,凭借着《荣昌区“人才兴陶”十一条》等奖励扶持政策,他的工作室蒸蒸日上。

  “‘渝漂’不容易,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我在这里找到了最本真的美。”管永双说。

  很多人都觉得,制作陶艺不就是“玩泥巴”,谁都可以。其实不然,传统窑炉烧制,至少要烧三天三夜,有时候会烧更长时间。平均3、5分钟加一次柴,到最后,大概平均30秒、20秒就要加一次。到了晚上,只能轮流睡觉,得有人一直守在窑前加柴。更不要说一件陶器的完成需要选泥、晒泥、碾泥、过浆、揉泥、制坯等多达24道工艺流程,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这种苦。

  “坐得住、静得下心”,考验着每一位年轻学艺人,这一点对谁都没有例外,繁琐的工艺磨炼出管永双的耐性和技艺。

  在与陶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管永双也更加明白了传承的意义。在这里,他不仅将传统制陶材料都尝试了一遍,还创新出了属于自己的制陶方向。

  油菜秆、芭蕉叶、银杏叶……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在管永双的手中都变成釉料,利用这些自然界的产物,他创作出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陶器被赋予了自然的色彩。

  “与传统釉色相比,植物灰釉更加适应现代的窑炉烧制,也丰富了荣昌陶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春燊窑一年开窑4次,一次烧制72小时,成品率五成左右。虽然产量不高,但每当有新作品完成,都会有不少人前来购买。

  谈起未来,管永双有自己的打算:“陶是大地之母的艺术,泥与火的交融,成就了人类文明的开端,也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荣昌陶传承了上千年,我想要将所见、所闻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去呈现,让这一炉窑火生生不息。

管永双在制胚。新华网 彭博 摄

裹满泥土的双手雕琢一件件精致的陶艺。新华网 彭博 摄

烧窑过程中,漫长的等待也充满期待。新华网 彭博 摄

管永双创新利用植物做釉料,千年荣昌陶焕发新生。新华网 彭博 摄

管永双与妻子在工作室研究陶艺。新华网 彭博 摄

 

编辑: 张青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