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当培养更多有趣的灵魂
“理工类大学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两会期间表示,南方科技大学虽然为理工科院校,但是不仅限于科研、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样重要。
谈到人文教育,首先必须明确高等教育的功能,它不仅具有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级专门人才的功能,也具有促进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发展,传承文化传统,整合社会,以及陶冶人格的教化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得不承认,自晚清以降,面临内忧外患,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有着重理轻文的倾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学习苏联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大量削减和压缩人文学科,更是加剧了这种功利倾向。以清华大学为例,院系调整前设有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和农学院等五大学院,但在院系调整后,只完整保留了工学院。在重科技、强调实用的专才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迅速实现工业化、建设强大国防培养专门人才。这种模式为我国人才培养带来了长远的不利影响,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大学难以培养出较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更枉论大师和巨匠。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人文学科为主的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大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些有着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在于培育一个有着健全的理性精神和道德情怀的人。过分实用化的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有知识无智慧的人才,终究是跛脚的、干瘪的人才,也难以适应知识技术更新、职业变换和社会流动加速的现代社会。为此,高校纷纷开设或者重建文科院系,加强以人文学科为主的通识教育。
但即便如此,在眼下这样一个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人文教育也还是经常被认为是无用的,不能带来实际的效益。大学生对具有实际效应的知识、技能感兴趣,为考各种证书疲于奔命,却不大愿意去读几部人文经典。大学教育被视为“就业过程的准备”“智力投资的过程”,大学则成为了职业训练的场所。
人文教育果真无用吗?以乔布斯为例,他从大学辍学后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去旁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美术字课。这些课程看似无用,但对他后来设计电脑上的字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曾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所以,哪怕仅仅从人文教育的功利性、实用性的角度来看,也应该加强人文教育。更何况,人文教育所关涉的对“人”这一终极目的的思考,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能产生的积极、深远的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生活中,人文教育无疑能起到心灵抚慰和调试的作用。
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摆脱短期功利主义的束缚,认识到其在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避免简单以大量发展文史哲院系来加强人文教育的误区。高校的人文精神不是创办几个文科院系,开设几门通识课程,就能改善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是上了几门通识课,听了几场音乐会,学了一些艺术特长就能提高的,人文教育不等于简单地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环境的熏陶、教师的人格感染等同样重要。
一方面,钱理群先生形容的缺乏社会关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灵脆弱、宿舍矛盾等问题也都从侧面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带来的危害。套用一句流行语,精致的人才太多,而有趣的灵魂太少。所以,人文教育的功能也就在于,熏陶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教养,摆脱了狭隘的物质生存考虑,保有追求真理、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想主义精神的有趣的灵魂。(作者杨三喜,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