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49)| 江北熊鸭子:始于清宣统一年 从前是餐桌上的大菜

27.05.2017  10:40

早在1985年、1986年时,“熊鸭子”一年就可以卖出38万只。(资料图片)

重新建厂试生产,第三代传人杨作荣、吴崇珍正在查看炕房内的烤鸭。来源:重庆晨报

老重庆可能吃过“熊鸭子”,你还记得当时的味道吗?有上百年历史的“熊鸭子”,曾一度关停门店、停止生产,销声匿迹。如今这个“重庆老字号”,又重出江湖了。

熊鸭子”制作技艺以前是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典故

始于清宣统一年

小商贩街头行尾叫卖起家

江北熊鸭子始于清宣统一年。当年,重庆江北有个姓熊名汉江的小商贩, 常在街头巷尾出售熏鸭,他制作的鸭子色泽金黄,肉质软嫩,爽口化渣, 很受食者欢迎。到四十年代,不少酒馆、餐厅争相找熊汉江订货。从此, 江北熊鸭子名噪一时,生意兴隆,商贩仿制者众。熊汉江为了维护自己 的信誉,就用金纸剪成“熊汉江”三个大字,贴在玻璃柜内,因此,又有“金字熊鸭”之称。

秘方

鸭舌下放两颗花椒

这是“正宗”熊鸭子的标志

制作鸭子的作料中用花椒,是为了压腥味。熊汉江还独创出在鸭舌下放两颗花椒,大家只要吃到鸭舌下有花椒的,就知道是正宗的“熊鸭子”。

老员工杨作荣曾听师傅说起,上世纪50年代,当时已是熊汉江的侄子在经营,5个卖鸭子的人合营,使用“熊鸭子”品牌。1956年,政府重视“熊鸭子”品牌,将其纳入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生产。公私合营后,合并到了江北区食品公司,“熊鸭子”也开始了规模化生产。

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卖得最火

一年卖出38万只

据重庆晨报2014年1月17日报道,61岁的欧帮全,1969年进入江北区食品公司,1991年进入熊鸭子厂当厂长、书记。

欧帮全还记得,“熊鸭子”在上世纪80年代卖得最火,不仅在现在的观音桥、大石坝、江北城开有门店,还开到武汉、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早在1985年、1986年时,“熊鸭子”一年就可以卖出38万只。

上世纪90年代,“熊鸭子”还进入大家庭连锁公司销售。后来,越来越多味道、品牌的烤鸭、熏鸭在市场销售,“熊鸭子”传统的经营模式显得落后。以销定产,而且机制老化、人员众多、包袱很重,慢慢走向下坡路。

2000年之后开始改制,成为江北区食品有限公司。虽然“熊鸭子”后来也曾断断续续生产,但到2008年停了产。

回归

记忆中的味道又回来了

有人转成赶来购买

欧帮全的女儿欧剑是厂里最后一批员工,也是“熊鸭子”第四代传承人。2009年,她和父亲商量,打算将“熊鸭子”恢复生产。2011年与江北区食品有限公司谈妥后,于2012年在鸡冠石租了厂房,开始试生产,一些老员工也回到了厂里。鸭子是专门去收购的,不要肉鸭,要麻鸭。

这个月刚结束的农交会上,欧剑拿着2000只做好的“熊鸭子”去卖,很多老重庆认出了这个品牌,纷纷购买。“有个孃孃说,她很想尝一下记忆中的味道。还有人隔天专程再来买,让我非常感动。”欧剑说。

欧剑说,现在产量很小,每天只有三五十只,主要是电话配送和网络销售。万盛经开区的新生产基地快建好了,可能今年4月就可量产,以后还计划开设门店,最早可能开设在观音桥和大田湾。

制作特点

用十几种中草药提味

每只都分部位放作料

吴崇珍、杨作荣是“熊鸭子”的第三代徒弟。两人都已年过60岁,现在又回到工厂,做起了以前的活路。

码料 几个部位最重要

吴崇珍18岁就进入了江北区食品公司熊鸭子厂,从学徒做起。那时是人工杀鸭,吴崇珍动作麻利,十来分钟就能杀好、去毛。

腌制熊鸭子很有讲究,要分部位来放作料。”吴崇珍说,腌制鸭子时,左翅、右翅、鸭脖、鸭腿几个部分放的作料较多,化开后,味道就均匀地分布在整只鸭上了,既不会觉得淡,也不会太咸。

炕鸭 用专门的青杠柴

炕鸭子用的柴火,是专门的青杠柴。那时候,得去各个区县收柴,才能保证厂里的用量,用这种青杠柴炕出来的熊鸭子,味道才更香。

腌制熊鸭子的作料,除了传统的山奈八角、花椒等,还有十几味中草药,比如甘草、陈皮、肉桂等,用来给鸭子提味。

恢复生产后,重回厂里的吴崇珍和年轻员工不一样,还用着自己带来的刀子、剪刀等,“用了几十年,习惯了。

60岁的杨作荣1972年进入江北区食品公司,1974年进了熊鸭子厂。杨作荣说,“熊鸭子”最累最苦的工序,就是翻缸、翻炕。翻缸就是将大缸底下的鸭子层层翻上来,上面的鸭子放下去。一缸有三四百只,缸又很大,翻一次得花好几个小时,还外加刷油。“什么季节需要翻缸?不需要温度计,老师傅都是靠经验。

综合自重庆晨报  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