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亦故乡,读懂重庆从这里开始 

25.07.2019  13:26

1901年,英国人阿绮波德·立德跟随经商的丈夫在中国游历20年后,出版了一本记录自己在中国所见所闻的书《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书中指出,1898年,阿绮波德·立德的丈夫在重庆的商行开张后,夫妇俩借一个叫湖广会馆的地方摆了4天宴席,重庆众多有头有脸的人物悉数到场,场面十分热闹。这是重庆湖广会馆第一次被介绍给世界。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的湖广会馆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这一切还得从300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迁徙说起。

1917年的湖广会馆 重庆湖广会馆供图

历史上,重庆地处水陆要冲,开埠后更是成为繁荣的商贸中心,人口流动较大。据载,重庆经历过8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湖广填四川”大移民。

湖广会馆内还原的明末清初重庆田地荒芜的场景

四川通志》 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明末清初,重庆经张献忠、南明政权、清军等残忍厮杀后,据统计,当时的重庆府,人丁不足3万,以至大白天,当地人俗称“大头猫”的华南虎,竟敢到巴县衙门前来拖人!为了复兴巴蜀昔日的繁荣,清顺治十年(1653年)起,朝廷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的轰轰烈烈大移民。

湖广会馆内陈列的康熙皇帝《招民徙蜀诏》复制品

在长达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下,许多会馆应运而生。一时间,重庆的县城、乡镇内,会馆数量达到了上千座之多。其中,湖广会馆是当年重庆的八省会馆中最为繁华的一个。

湖广会馆是广东所、齐安公所、禹王宫等清初古建筑群及仿古新建筑群的统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于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重建,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会馆坐落在渝中区东水门长江边,它是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会馆建筑群。会馆是当时移民同乡聚会的场所,会馆的领导一般叫“当家的”,管事的是“二当家”,为人往往八面玲珑,能把会馆经营得异常红火。同乡们在会馆祭祀故地、演出故乡戏曲,也一起抵御外侮,互相帮扶,所以,这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承载着人们浓浓的乡愁。

远远看去,会馆的殿堂与戏楼相接,重檐歇山顶式设计看起来鳞次栉比,结构紧凑,端庄宏伟。会馆分为大辕门、大殿廊房和戏楼庭院三部分。据说,会馆所用木材,都是从湖广运来的,因为人们相信从家乡运来的木材,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

走近湖广会馆,抬首看去,入目是一堵堵明黄色的围墙,明朗而大气。湖广会馆的围墙是明清时期常见的黄色封火墙,以直线构图而呈阶梯状叠落,又称“马头墙”,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

屋顶铺设的则是传统的黑青瓦,使得建筑整体显得沉稳内敛。据说,黄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宫就用黄色琉璃瓦;绿色是士大夫的颜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国民间绝大部分建筑的瓦都是黑青色。

踏入会馆内,院落里干净而宽敞,脚下温润的青石板唤醒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建筑上的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多以《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二十四孝》里的人物故事为主,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精致典雅,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漫步在庭院中,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带人们回到了从前的热闹与辉煌。

有湖广会馆就有禹王宫。禹王宫的正门是三重巍峨的屋檐,其斗拱的龙头朝向长江,寓意大龙锁江。禹王宫有三面戏楼,两边的厢楼专为贵宾所设,台下的场地则供一般观众享用。禹王宫原有13座戏台,是戏台最多的会馆,曾有“戏台九重,台台不见面”的说法,可惜如今所剩不多。

从300多年前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都会在会馆内举行禹王庙会,祭奠禹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物阜民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传统庙会的场景也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进献瓜果、祭酒、进香,主祭、为众人拂尘、诵读祭文、跳财神、唱川剧等。

禹王宫大殿后面是齐安公所和广东公所,这两座会所里最出名的都是戏楼。广东公所内现有保存最完好、最气派精致的戏楼,斜撑上的木龙,口含龙珠,珠子能自由滚动而不脱落,其精湛手艺可见一斑。这里也是整个湖广会馆的制高点,是看戏、品茶、看江景的首选地。

湖广会馆的戏台

齐安公所内的戏楼也很精致,被设计成八角藻井的戏台天花和建筑内饰雕刻,造型精致、美观。戏台设计上还借用了声学原理,使得演员表演时声腔与建筑结构产生共鸣,营造出余音绕梁的效果。

鼎盛时期,这里看客爆满,人声鼎沸。这一时期也是京剧、黄梅戏、昆曲等剧种与川剧融合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以前,每天下午,湖广会馆都有一场折子戏,节假日里还会有川剧变脸粉墨登场。一碗茶,一曲戏,人们的闲情雅致都在这里。

原标题:他乡亦故乡,读懂重庆从这里开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