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他在上甘岭用机枪击落敌机 腹部受伤肠子流出来塞回去继续战斗

19.10.2020  18:00

人物档案:

诚,出生于1928年,曾任步兵、重机枪射手,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班长。作战3次,负伤1次,1952年在朝鲜金城入党,同年底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荣获一等功一次,后又获三等功一次。

上甘岭战役中,他曾是12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的“特等射手”、副班长。在坚守537.7高地时,敌军的炮弹碎片将他肚子划破,肠子流了出来,他忍着剧痛塞了回去。最后凭着一挺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方重机枪一挺,击落敌机一架。

如今,他的右侧腹部还留着巨大的伤疤。

1955年,蒋诚退伍转业回到家乡,隐藏功绩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直至1988年,一封尘封在合川区档案馆的“军功喜报”,才掀开了他身上伤疤的“秘密”......

10月14日,重庆合川区,天空飘着零星小雨。

92岁的蒋诚在女儿的陪伴下,推着轮椅到小区的广场上走了一圈。他穿了一双黄胶鞋,军绿帆布裤子,褐色棉袄,头上的绿色军旅帽子上,有一颗红艳的五角星。

哎哟,怎么下雨天还出来了?”有相识的邻居跟蒋诚打起了招呼,虽然听不清对方说什么,蒋诚还是朝着对方笑着礼貌地回应。“挺好的。再有几天就过生日了,硬朗着呢。

他走得很慢,颤颤悠悠,却也走得认真,女儿在一旁给他撑着伞。因为右腹的旧伤,导致他患上了疝气,走路、上厕所都会很疼。只是乐观的老人,不愿意和人谈起这些。

淡泊名利”是老人一辈子的人生态度。

就像他1955年刚刚退伍转业回到家乡,隐藏功绩一样,村民、亲戚、朋友,甚至至亲,没人知道他在战场上曾重伤垂死,曾获得赫赫功勋。直至1988年,一封尘封在合川区档案馆的“军功喜报”,才掀开了他身上伤疤的“秘密”……

用机枪打飞机,是老人一辈子的回忆

飞机飞过来的时候,要打‘头’,飞到头顶了要打‘肚皮’,飞过去了要打‘屁股’,我打得最准。

蒋诚的耳朵已经不太灵光了,但每逢听到有人在谈论当年战场上“枪打飞机”的事情,他还是能快速念出这些“要诀”。

而这些念念不忘的记忆,都是老人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回忆。

1952年11月5日,蒋诚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接替第15军45师守卫上甘岭。11日,志愿军将反击重点转移到537.7高地北山。在这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敌军共倾泻炮弹190万余发、航弹5000多枚,摧毁了全部表面阵地工事,将两个山顶削低了2米。激战至25日,志愿军终于打退敌人的疯狂反扑,确保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的绝对安全。

经此一役,敌人的进攻基本停止,上甘岭防御战役胜利结束。

而也是在这场战役中,蒋诚作为机炮连的“特等射手”、副班长,硬生生地用重机枪击落了敌机一架。

对于往事,老人很难用清晰的言语去描述当时战争的惨烈。不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等史料中记载,1951年4月至11月,蒋诚所在的12军先后参与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大小战斗400余次,并重创土耳其旅。

伤疤,是他最美的“军功章

战场上的伤疤是军人最美的军功章。

我受伤了,肠子流出来,塞回去,继续开枪。”蒋诚摸了摸右侧腹部,含糊地说。“后来,就是军功章,得来的。

在蒋诚记忆里的上甘岭一战中,一颗敌军战机发出的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弹片划破了他肚子,肠子掉了出来,他忍着痛塞了回去,裹伤再战,直到通讯员把他搀扶下去,送到战地医院抢救。

7天之后,蒋诚被转回辽宁丹东的后方医院治疗,经全身麻醉3次,连开4刀,才将腹中弹片取了出来。

1953年,蒋诚伤愈出院回归部队,被授予一等功,通令嘉奖。并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志愿军英模大会,与其他志愿军英模一起,受到了志愿军首长的接见。

说起军功章,在蒋诚家里,有一个黑皮黄里的眼镜盒,他的“宝贝”都在里面。

这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这个是朝鲜政府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还有两个纪念章,在搬家过程中不慎遗失,让蒋诚难过了很久。

蒋诚的女儿蒋晓灵举起一枚纪念章,这是父亲去年才收到的——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小时候,父亲从不给我们5个孩子看这些东西。”蒋诚的二儿子蒋启鹏回忆小时候,父亲很少提起打仗的事情,甚至连身上的伤疤也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后来,军功喜报意外的出现。我们也理解了,伤疤是他最美的‘军功章’,也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

默默无闻的农民,竟然是一等功英雄

1955年,蒋诚响应部队退伍还乡的号召,回到老家原四川省合川县隆兴乡(今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当起了农民。对于自己在部队的战功及未曾收到的立功喜报,他只字不提。

他默默无闻做了一辈子的农民。直到1988年,刚从合川师范学校校长岗位退休不久的王爵英,受当时的合川县政府委托,组织修订《合川县志》。为了查阅资料,他去到当时合川县档案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找到了一封《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喜报》上书,“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落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司令部,寄出时间是1953年。

王爵英很纳闷,蒋诚是谁?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何会出现在档案馆?

几经辗转,王爵英找到了蒋诚的弟弟蒋启鹏。

王爵英曾是我的老师,后来也一起共事过。他知道我的父亲叫蒋万顺,而那个《喜报》的收件人就是这个名字。他想,如果是同一个人,那我肯定会认识蒋诚。”蒋启鹏在看到《喜报》后大吼了一声:这就是我亲哥哥呀!

经过多方验证,立过赫赫战功的蒋诚终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36年后他因落实政策获得“全民职工”待遇之日,却是他年过60岁退休之时。

党员不能向组织找麻烦,是老党员的“倔强

时间又过去了32年,如今,这份《喜报》被陈列在合川区档案馆里,作为历史的见证。蒋诚也留了一份复印件,用装裱纸精心地糊了起来。

喜报》载明: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二团一营机炮连副班长蒋诚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537.7高地的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的掌握了技术,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的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作为老党员,蒋诚没向任何一级组织透露过自己的战斗功绩,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一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

生活这么苦,孩子也跟着受苦,怎么不向组织反映反映?”每当别人这样问的时候,蒋诚的回答永远是那么倔强,“党员不能给组织找麻烦。

早几年,蒋诚还在订阅《参考消息》和《环球日报》。现在眼睛不行了,他每天还会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

随着年龄的变化,以及右腹的旧伤,老人患上了疝气。每天晚上,他都睡不安稳,每隔一会儿就要上一次厕所。即便如此,老人也只在偶尔实在疼得忍不住了,才哼哼几声。

不麻烦别人,我能行。”这是老人经常念叨的几句话,像极了他年轻时的模样。

我还要为国家做事的!”女儿劝他扔了家里那条“千疮百孔”的军绿裤子时,他有些倔强的说到。

对于蒋诚来说,即使他已经年迈体衰、神志不清,但“国家”二字,在他心中仍旧高于一切!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宋剑 曲鸿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