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观察丨优化营商环境,“细”“软”之处下硬功

03.02.2021  16:11

持续推进优化商环境,重庆将制定新版改革举措。

昨日举行的重庆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研究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表明重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加快步伐。

前不久,世界银行重庆营商环境咨询评估项目视频会在渝召开,会上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地方报告》显示:重庆有5个指标超越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登记财产、执行合同、办理破产3个指标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世行营商环境报告一向被视为最专业、最权威的营商环境报告,在业内有很大影响。对当地政府和经营者而言,世行“点评”则相当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体检报告”,哪些地方做得很巴实,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可从报告中得到印证。

重庆营商环境目前处于什么水平?还有哪些短板?如何进一步优化?

▲重庆江北嘴。  张坤琨  摄/视觉重庆

”品评价指标

随着各地对优化营商环境越来越重视,对营商环境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两江君发现,在世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里,并没有GDP、进出口总值、社零总额等宏观数据,而是包括一系列看似很“”的指标:开办企业、申请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供应、注册财产、获得信贷、投资者保护、缴纳税款、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办理破产。

比如世行对重庆营商环境的几次调研和“点评”,就是从企业获得电力供应、新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登记财产、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的难易、快慢这些“”“”指标着手。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流向何处,历史因素、空间距离等已不是主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营商环境。

当共性的指标都差不多时,那细微之处就彰显不同,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从细微处可见真章。正因为其“”“”,所以往往容易被忽略,进而影响总体营商环境。

比如作为市场主体中的重要力量,不少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就是当地在“获得信贷”这一指标上没做好,从而影响该地方的经济活跃程度、就业等宏观指标。

比如“放管服”改革,放得不到位、管得太具体、服务太粗放,也会对市场主体设下“绊脚石”,形成市场经济“肠梗阻”。

▲在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民正在“一件事一次办”窗口咨询办理业务。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做得如何了

对重庆的营商环境,世行曾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各大城市中,重庆市名列营商环境十佳之一,同时也是改革最多的地方之一。

2019年11月,由财政部、世界银行举办的对标世界银行评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经验推广会在渝举行,开了办理建筑许可等9场专题对接会,世行专家还对重庆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了解。

接受世行的“压力测试”,来倒逼优化营商环境,重庆对此高度重视——

组织架构上,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的11个指标专项工作小组,市级部门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各区县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顶层设计上,近年来陆续出台了《重庆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重庆市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等若干方案;

具体举措上,重庆陆续推行“放管服”改革、“三十一证合一”及“证照分离”改革;“渝快办”“渝快政”“渝快融”等所涉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为小微企业提供“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的“三零”服务和“省力、省时、省钱”的“三省”服务,也迅速落到实处……

见微知著。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评估报告、世行2020年评估报告对比显示,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登记财产等两次评估均涉及的3个指标上,重庆平均压减办事时间60%、办事环节52%。

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87家,同比增长28.7%;合同外资57.93亿美元,同比增长84.97%;实际利用外资102.72亿美元,与2019年基本持平;外商直接投资20多亿美元,位居中西部前列。

▲中欧班列(成渝)缓缓驶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新版改革举措怎样推进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方案明确,在2021年3月底前设立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重庆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起入选试点城市。

重庆能够入选,显然与肩负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这个重大使命,以及重庆此前打下的良好营商环境基础密切相关。

那么接下来,重庆优化营商环境新版改革举措如何进行?

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和昨日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都明确提出,继续对标国际国内领先标准,以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抓手,研究制定新版改革举措,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渝快办”“渝快政”效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已然明确,那就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三个“”。

市场化是支撑。其中,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是重中之重。“十三五”以来,重庆新设市场主体212.7万户,上市企业达到76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下一步,重庆将对标国际先进,进一步提升企业办事的便利度,比如开办企业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领取”,全流程“一日办结”;登记财产整合不动产登记、交易和核税,实现“一窗办理、即办即取”等。还有,重庆将着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制度,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法治化是保障。“十四五”期间,重庆将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招商投资促进条例、社会信用条例等立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规范发展平台经济;落实《关于在立法审查中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工作规则》,不断拓展公众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更好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同时,严格立法审查和合法性审核,及时清理、修改和废止有悖于平等保护、公平竞争的文件规定,坚决破除阻碍企业发展的有形“坚冰”和无形“壁垒”,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国际化是方向。按重庆“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重庆“三个作用”发挥更加突出,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而在营商环境的营造上,重庆树立的“标尺”恰恰是对标国际先进。所以,下一步,重庆将进一步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开放大平台,在体制机制及操作模式上大胆创新,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比如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完善提前申报容错机制、提升口岸物流综合服务效能等。

▲重庆高新区金凤镇风光。(图源重庆高新区)

打造营商环境“生态圈

营商环境是一种“软环境”。对此,重庆明确要求:将下硬功夫优化发展软环境,强化全市上下协作联动,进一步凝聚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加快补齐营商环境的短板。

对标世行各项“”指标、“”指数,重庆可从“”“”“”“”等关键字发力,着力打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生态圈”。

一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全领域,小到推广普通话,一个的哥的服务态度。

二是“”。营商环境好不好,要细化指标,落到实处。以某市级主管部门为例,该部门在全系统推行“三服务”(服务区县、服务园区、服务企业),对干部每月去几趟区县(园区、企业)、摸到多少问题、“结案率”多少、服务对象反馈如何等都一一细化为指标,纳入考核。

三是“”。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比如,荣昌、市经信委等区县部门均提出了硬性要求:不能简单地对企业的诉求说“”!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先接下来,再想办法解决。

四是“”。随时根据变化调整指标。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一些“先进指标”(如开办企业的时长等)可能落后了,需要更新……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开启新征程,见到新气象,重庆将以精准有力、务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实现大提升,助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原标题:优化营商环境,“”“”之处下硬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