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会龙庄神秘谜团:这座恢弘建筑的建造者到底是谁

15.11.2016  14:07

  会龙庄在国家5A级景区江津四面山双凤场,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300平方米。会龙庄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神秘谜团。这座恢弘建筑的建造者是谁?经过考察和探幽,我们试图拨开迷雾,解开谜团。

  建造者及年代——嘉庆道光年间

  从会龙庄王氏家族编修的族谱和贵州合马现存王氏后人口述史料可知,双凤场这一宗支可追溯到三槐王氏始祖王言。后代王德贵为入川始祖,其子王本香在明末清初奉旨西征川黔赤水河中游一带,尔后安居。王本香生二子,长子王国栋后裔居四川,次子王国绶后裔居贵州仁怀合马。会龙庄王氏先祖王仕奇,是从贵州合马迁到江津双凤场的第一人。王仕奇与兄弟闹不和,怒走四川,落脚双凤场,生子王文玉(王才美)。后王文玉生四子,这一支脉随后逐渐发展壮大。

  会龙庄刻有“道光壬午年”石墩,王锡城即“王文玉”孙辈。王文玉应为乾隆晚期至道光年间生人。会龙庄的兴建年代最大的可能性即为清中期嘉庆、道光年间。

  建造历史背景——防匪防兵居家自保

  清中晚以来,江津社会动荡不安,匪乱严重。至咸丰年间,社会局势又趋于恶化,特别是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短短五年之内,竟然先后有十三次较大的匪乱。

  数次匪乱中,波及南部山区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为同治元年(1862年),石达开过境。“恃凡所过之地俱蹂躏不堪。幸綦邑请援果字营来县,迅速追缴四民少安。”在同治三年,先后有贵州号匪闯入柏林场四面山大肆焚掠。同年,仁怀三岔的邹丙两次闯入洪洞坪,后由把总吴廷斌拿获枭首正法。

  会龙庄附近有“湖南果后大营”碑,果后营为曾国藩的湘军部队。咸丰年间,果后营曾入川追剿石达开部队,在咸丰二年还曾协助江津知县剿灭合江土匪。

  建造特色——精工细作层次丰富

  会龙庄的建筑工艺上对土、木、石三种材料的组合运用很普遍。在建筑结构体系中,夯土墙、石柱、木屋架相结合。

  会龙庄建筑中大部分都为夯土墙,占比达80%以上,且夯土的施工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其墙体内部土质细密、平整、坚实,状态干燥,紧密,颜色为淡黄色。石作工艺精湛。柱础多用高浮雕技法,立体感很强,纹饰精美。石墙基、阶檐上均錾细密纹路,两层条石之间接缝平整紧密。

  大木作为巴蜀地区流行的穿斗式屋架,大的厅堂则用穿斗混抬梁,抬梁上设有细工雕刻、施金粉的驼峰,但屋架多用石柱而非木柱,石柱尺度很大,中堂和戏楼的石柱直径达600毫米,其余房屋的石柱断面为360毫米-400毫米左右。小木作部分在斜撑、替木部分均做细工雕刻。栏杆、栏板、门窗、轩棚等构件线脚层次丰富,展现了精工细作的匠作手艺。

  空间面局特点——功能复合庄重实用

  从建筑功能上来看,会龙庄作为多院落组合的合院建筑,其建筑功能也是复合的。包含了防御、观演、礼仪、居住、休闲等多重功能。

  由戏楼、看厅、中堂围合成的面向公共的开放空间是开放给外人观演的公共空间,其尺度最大,装饰最为精美,既是集会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示主人财力气派的主要场所。在一般的宅邸类建筑中较少见到将公共活动空间做到如此规模的,这是会龙庄的特别之处。

  正堂两侧的侧院是家眷的日常起居生活空间,从房屋到院落的尺度都最接近“”的尺度,由于完全没有礼仪的功能,而充满了生活的意趣,亲切而活泼,灵活处理手法,都和主轴上两进院落宏大、庄重的气势完全不同。(一)

  (作者系江津区文化系统干部,地方文史专家)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