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摄影爱好者四年里为近300位重庆抗战老兵拍照留影

19.08.2015  09:29

  李良俊老人病中行最后一个军礼。周秋隼 摄

  用4年时间,他走访了近300位抗战老兵,为他们留下在世的影像,可谓“为史存真 老兵不死”。8月15日,以拍摄时间顺序结集而成的《未曾遗忘——重庆抗战老兵身影集一》在我市印刷完成。完成这本影集的,是我市摄影爱好者周秋隼。

  与抗战老兵结缘在10年前

  提起周秋隼的公益拍摄,得从10年前说起。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当年,30岁的周秋隼在《重庆晚报》上偶然看见一篇讲述居住在弹子石的抗战老兵杨养正的文章。

  杨养正参加过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最后的八百壮士”之一。“我当时很惊讶,想不到身边还有这样的抗战英雄存在,于是我们一群网友相约前往看望。”周秋隼回忆说,那天,第一次有一大群陌生人去听老人讲当年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故事,老人非常激动,讲到精彩处,仿佛连当年负伤后被摘除了眼球所安装的义眼,也散发出了光芒。

  从那以后,周秋隼总会不定期去看望杨养正。

  2010年底,杨老病逝。在老人灵堂守夜时,周秋隼与另一群志愿者不期而遇。“原来除了我们以外,还有一个民间志愿者团队也在默默关心抗战老兵,杨老只是他们关爱的对象之一。”从那时起,周秋隼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关爱抗战老兵团队中。

  定格抗战老兵病榻上最后一个军礼

  周秋隼喜爱摄影,每次与志愿者一起参加关爱抗战老兵活动时,他都会带上相机,拍摄活动的点点滴滴。

  2011年,一个念头从他脑中闪过:很多老兵去世时都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为什么不多拍一点老兵影像呢?这些照片可能是这些老人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次定格。

  从那以后,周秋隼便开始一边整理以前拍摄的照片,一边有计划地安排参加活动的时间和路线,尽量多见几位老兵,多拍一点照片。

  “李良俊89岁,芶吉山90……”打开周秋隼的电脑,分门别类地记录着200多名重庆范围内抗战老兵的年龄、生日和家庭生活现状。从繁华主城到偏远乡村,每一位被探望的抗战老兵埋在心底的青春记忆为他打开,每一位老兵参加过什么战斗、现在的家境如何,他都能熟记在心。“在我看来,每一位老兵都是一个传奇,听他们回忆往事,会上瘾。

  2013年,周秋隼寻访到在大渡口区重钢医院住院的李良俊老人。当时老人已罹患癌症、重病不起。与周秋隼会面时,看到他手中的镜头,李良俊不知哪来的劲儿,坚持坐起,对着镜头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而这个军礼,也是老人此生行的最后一个军礼。

  周秋隼说,真实地记录下抗战老兵身影,不只是定格瞬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即使今天他们只有沧桑面容、佝偻身躯,我们也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曾经血脉贲张,一往无前。

  4年走访近300位抗战老兵

  开始拍摄后不久,周秋隼就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健在的老兵越来越少,为他们拍照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正是这个原因,他将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用在寻访老兵上。周秋隼略微统计了一下,截至2014年底,为拍摄抗战老兵,他到过32个区县,往东最远是开车到奉节,往东南最远是坐火车到秀山,拍摄的重庆范围内的老兵已超过240位。如果算上这几年利用假期跑到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去看望和拍摄的老兵,已接近300位。

  8月15日,集结100位老兵影像及生平的《未曾遗忘——重庆抗战老兵身影集一》印刷完成。9月3日,展示另100位老兵的《身影集二》也将出炉。周秋隼计划掏出积蓄,各印刷1000册,第一批赠送给老兵们。

  “我不是专业摄影师,这本画册严格来说不是一本高水平的摄影集,很多照片甚至算不上摄影作品。”周秋隼更希望把它看作一套资料集,因为每位老人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部微观的历史。(记者 张莎 实习生 付微之)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