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老重庆城里的吆喝声
“买白糖糕哦!”
“冰糕凉快冰糕!”
“萝卜线,脆又香,老人吃了心不慌。”
你听过老重庆城里的吆喝声吗?近日,网友“胖老板请回答”就上传了一段这样的视频:歌韵十足的吆喝声,配合上老重庆照片铺就的视频背景,瞬间把人带回到旧时光之中。
吆喝声视频配图 戴前锋(摄)
消失的吆喝走红网络
这条视频于两周前发布于各大视频平台,总长1分30秒,迄今点击量已突破50万。
视频以老重庆照片为背景,一位长者用高亢且颇具音韵的重庆话,喊出了多种老重庆的各种吆喝声。网友们说,这些吆喝声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伙计”,听完既感动又亲切。
11日上午10点过,江北区大剧院,记者见到了发布该视频的网友“胖老板请回答”。他名叫李柯成,今年42岁,地道的重庆土著,是重庆时光里独立书店的主理人。
李柯成透露,这段吆喝还原的是老重庆的小商贩、手艺人的叫卖声和吆喝声,“悠长、嘹亮,轻易就能吸引街坊四邻。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现在听不到的声音,是属于老重庆的声音。”
李柯成
这段吆喝已被珍藏5年
既已消失,那这段吆喝声是如何录制而成的?李柯成说,这要从2016年说起。当时,自己发起了一项“重庆人讲重庆故事”的活动,打算将精彩故事集锦成书。不久后,一位名叫张开泽的老人给活动组发来了一篇名为《忆老重庆的市声》的文章。
李柯成说,自己读完这篇精彩的文章后很是激动,专程登门拜访了张开泽,这才知道,张开泽早年为越剧、相声专业演员,后转业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张开泽还特地来到书店,在李柯成的帮助下,将记忆中的那些吆喝声,完整地录制了下来。李柯成说:“他一开口,我感觉时光好像都流转了,仿佛真的置身于老重庆城一般。”
李柯成说,这段录音后来一直收录在《故城时光》一书中(扫码可听)。近来,自己为了打造一个“立体阅读城市”的平台,开始整理过往的书籍,再度翻到了这段录音,便通过视频号将这段声音发了出来。
李柯成坦言,想到过这段录音可能很会火,但没想到有这么多年轻网友也爱听,“觉得欣喜又欣慰,文化要传承和发扬,就要靠年轻一代嘛。”
“这些声音住在记忆里”
张开泽
11日晚,记者电话联系上了74岁的张开泽。提起录制的这段吆喝声,张老笑着说:“我自小就对重庆的吆喝声、叫卖声充满好奇,只要听到有叫卖声传来,就会竖起耳朵细听,有时候还会冲出家门,去到小商小贩的摊子前听他当面吆喝。对特别好听,有趣的,还会饶有兴趣地去模仿。”
张老从小在渝中区长大,这些闹热的吆喝声,给他的童年增添了许多色彩。他说,如今,社会飞速发展,昔日的吆喝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声音仍然住在自己的记忆里——许多精彩的吆喝段子至今还烂熟于心,并且能模仿出当时的味道。
得知这段吆喝声受到网友们的喜爱时,张老再次笑了。他说,能为留存城市记忆尽绵薄之力,自己感到非常荣幸,“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城市的一种情感,值得被记住、被保留。”
最后,张老还呼吁,如果还有市民记得更多的老重庆吆喝声、童谣等,不妨也利用如今便捷的声色技术,将其记录下来。
美文链接——
《忆老重庆的市声》摘读
作者:张开泽
吆喝声视频配图 戴前锋(摄)
俗话说:货好还得勤吆喝。在旧时代,商业网点不足,广告、信息业、交通、通信业欠发达。人们除购买大商品有时候直接去屈指可数的几家商店以外,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都是依靠小商小贩走街串巷上门服务,许多生意人,如卖饮食的、搞修补的、理发的,都看准了这个商机,纷纷把生意做到了胡同里弄。为了吸引顾客,他们走一路,吆喝一路,给街头巷尾的群众送去了方便,也给自己打开了市场。
我清楚的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就是我小的时候,小商小贩、各种手艺人走街串巷销售商品、招揽业务还很盛行。每天一大早,天才麻麻亮,就有卖白糕的,头顶一个大的冒着热气的竹蒸笼,大声地吆喝:“卖……白糕……白……糖糕哦!”
紧接着,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不断传来。卖饮食的,卖日用杂品的、卖药的、收破烂的、邮政局送信送电报的、修补各种物品的……吆喝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即使是在寒冬腊月的夜里十一二点钟,夜深人静了,也还有卖夜宵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在路灯昏暗的小巷里晃悠,嘴里发出独具特色的吆喝声:“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一些“夜猫子”闻声而来,方便地买走自己喜爱的夜宵,悠长的吆喝声又再度在夜空中回荡,透出些许凄凉。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方言的不同,每一个城市的市声各不相同。老重庆的市声自然也特色独具。由于卖的物品不同,个人的天赋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小商贩的吆喝各有千秋。有的高亢华丽,有的朴实粗放,有的幽默风趣,那么优美,那么温馨,那么富有人情味儿,给人多种美的享受。许多堪称精彩的吆喝声至今记忆犹新,常在耳边萦绕,回味无穷。
还记得,我小时候,每年夏天都有一个中年人提着一大篮子的青果(橄榄)沿街叫卖:“老青果……三分钱来买一十,老青果,又清热来嘛又清火……”这不过二十来字的吆喝,把品名、价格、功效交代得一清二楚,小贩清亮高亢颇有韵味的吆喝,让闻听者情不自禁地驻足,上前购买。
另有一个补锅匠的吆喝声也很有味道,至今印象深刻:“锅……拿来补,补盆子补锑锅,补锑锅补盆子,烂脸盆……拿来补”。此人声音洪亮,粗犷,豪放,几声吆喝便吸引很多居民送去破锅烂洗盆让他修补,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补锅匠很受欢迎,每一次走家窜户都满载而归。
在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中,也不乏语言幽默,富有情趣者。有一个卖自家腌制的萝卜线的小商贩,经常挑着担子在我们家门前大声吆喝——
“萝卜线,脆又香,老人吃了心不慌;萝卜线;甜又脆,穷人吃了变富贵。”
“萝卜线,细又长,爸爸吃了上工厂,妈妈吃了洗衣裳,娃娃吃了上学堂。”
他轻松俏皮的吆喝词,让围观者受到感染,加之他卖的萝卜线确实又脆又香,风味独特,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他的萝卜线。
说到吆喝声,还有一种另类,那就是用乐器或者特别制作的响器发出声音来代替嘴巴的吆喝,比如剃头匠用铁夹子、卖针头麻线小贩用拨浪鼓等等。
现如今,随着城市现代化,昔日走家窜户的营销方式被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超市、便利店、网购物、快递所取代。吆喝声随着时光流逝而渐行渐远,但刻着时代印记的市声将永远保留在我辈的记忆中!
吆喝声视频配图 戴前锋(摄)
网友声音:
@半山隐士:重庆各时期有各时期不同的吆喝声,都与生活有关。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在七星岗,有个老头做醪糟很好,每天来我们院子卖醪糟,拖声呀呀吆喝着打……醪糟哟。
@憨憨:那时候的吆喝太美了!现在能听到的吆喝声只有:收洗衣机、电冰箱和绿豆汤、红豆汤……
@地:一句句,一声声,深深打动我的心!这些已经随着岁月流失的市声,重庆味十足。这不仅仅是回忆,是地方人文的记录。应该继续挖掘录制更多这种声音。
@原原:“弹棉花!梆……郴……”后面两声不是人声,是弹棉花的师傅弹匠在弹弓上拨打出来的声音。只要院子里有人叫往了弹花匠,孩子们便会去看热闹,只听见‘梆梆梆……’象音乐一样好听。
@LSwizzle:我记忆里有这样的重庆,莫名看着熟悉。
@幺妹:仿佛隔着半个世纪看到了老重庆城的模样,听到了旧时光里的吆喝声。
@蒋萌:收废书旧报,废铜烂铁,鹅毛鸭毛,长发辫子,拿来卖!
@刘心蕙:我小时候听到的“磨剪刀来,戗菜刀”的吆喝声,像唱歌一样。五线谱应该是:哆哆咪唻,哆嗦哆。现在也有磨剪刀的,但吆喝声都直杠杠的。
@张川耀:这绘声绘色的市井乡音,牵出了人们的眷恋乡愁,也把好多人孩提时的记忆闸门打开了。
@Ssongyx:凉粉儿凉面豆腐脑儿……
@崽儿:儿时的吆喝声仿佛一直在耳边回响,久久不能散去。
都市热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受访者图 视频 “胖老板请回答”抖音号
原标题:你听!老重庆城里的吆喝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