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为啥不太热爱劳动了?

04.08.2015  10:06

社评

你家宝贝劳动吗?他(她)爱劳动吗?你给他们创造劳动的机会了吗?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样的调查问卷,都会心照不宣地“呵呵”。劳动,尤其是体力意义上的劳动,已与大多数城里的孩子们渐行渐远。

(新闻详见本报今日12版)

如果说直观的感受还不能说明问题,再看看这些调查数据:某大学录取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84%的学生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67%的学生不会使用电饭锅或液化气炉。在对某小学一个班5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给洗手绢的占66%,给洗脚的占52.3%,给穿衣服的占59%。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成为相当部分城市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劳动观念已经模糊,在他们看来,只有刻苦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甚至从内心深处歧视体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者。

当然,他们也的确很少有劳动的机会,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多人围着一人转”,丰衣足食,条件优裕,不用做家务,更不用像父辈当年那样抓蝉蜕、挖草药、捉黄鳝、卖鸡蛋来勤工俭学、补贴家用。现在即便稍微困难的城市家庭,父母也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少吃苦,创造机会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等“正途”上。

以前,中小学校都是动员学生打扫教室,搞校园的公共卫生,现在,这难得的劳动机会也被清洁工给代理了。劳动机会减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们劳动能力越来越差,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弱,长期不锻炼导致体重失衡严重。由于缺乏对劳动的真实体验,他们从内心深处缺乏劳动感受,不知劳动艰辛,无缘劳动喜悦,丧失劳动技能,没有劳动习惯。

物质获得感太容易满足,很多学生养成了不吃苦,怕吃苦,不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浪费严重,相互攀比,好逸恶劳,千方百计寻求便捷途径达到个人目的,自然会产生不劳而获,不劳多获的想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从国家层面来修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深刻洞察,也是对青少年劳动价值观的迫切修复,希望孩子们养成尊重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的习惯,真实树立起劳动光荣的观念。

小而言之,加强劳动教育,可以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角度,培养孩子们对劳动的热情,并通过劳动帮助他们锻炼身体,成熟心智,增强抗压,积累生活常识,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劳动认知,培养自食其力能力。劳动教育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生活教育,不是农村一日游,也不是孩子洗碗父母给钱,而是对劳动者角色的真实认知和转变。

大而言之,加强劳动教育,就是恢复和重塑劳动者意识。在社会风气浮躁的当下,这种意识首先是一种平等意识,无论何种身份,都是劳动者,靠劳动博取社会报酬,获得社会认同,赢得社会尊重;劳动者意识也是一种权力意识,作为社会主体,拥有同纳税人一样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轻易抹煞;劳动者意识还是一种人本意识,劳动者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创造者,应该超越一切地缘和政治概念,永远受到尊敬。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影响和感动了很多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劳动意识、劳动者意识感动了我们,在理想暗淡之时,人们唯一可以触摸和信任的便是自己的四肢,劳动是我们改变命运的动力之源。

四体不勤,自然五谷不分,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学校不能缺席,家庭和社会同样不能缺席,要真实地深入下去,坚持下去才会有效果。

重庆评论员 王方杰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