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文旅会丨名声在外的侗族大歌,这几天在重庆也可以现场听

12.06.2021  18:41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这就是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月11日在重庆开幕的第七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暨2021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就出现了一位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张明超。同时,他还是八位贵州省省级侗族文化传承人中的一位。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是侗族大歌的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大歌一般无法独唱,需要至少3人以上合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是它的特点。”张明超说,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孩子从小就进入歌班学习,由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教授,所以几乎每一位侗族人都会歌唱,晚饭后的侗寨鼓楼,便是侗族人唱歌的最佳场所。

上山劳动有劳动歌,下河打鱼有打鱼歌,以歌声来消除疲劳,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友谊等。”张明超介绍,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从小开始唱歌,18岁正式演出,今年51岁的张明超除了侗族大歌传承人的身份,还是多彩贵州歌舞团的团长。

这些年,张明超带着侗族大歌走进了意大利、加拿大、美国等23个国家,将侗族文化、贵州文化推介到了世界各地。

目前,张明超的歌舞团共有38名团员,涵盖了侗族、苗族、布依族等18个民族,能够展示侗族大歌、苗族芦笙等8项国家级非遗。

此次博览会,张明超所在歌舞团的多名团员也随着贵州展馆来到了重庆。展会现场,他们将布依族勒尤、苗族芦笙、彝族月琴等非遗尽情展示。

希望尽自己所能,将家乡与民族文化推介给更多人。”这并不是张明超第一次来重庆,此前,他已经来重庆演出过十余次。张明超说,自己很期待下一次来重庆,让侗族大歌在山城再次响起。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王倩 陈竹 王淳 冯锐 摄影 胡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重庆市音乐家协会完成换届
重庆日报消息,6月11日,重庆晨网
驾驶员开车玩手机 撞飞路边打电话女子
@重庆广电-第1眼 消息,6月9日,重庆开州,重庆晨网
晨间天气丨早上阵雨 25℃左右
重庆市气象台6月12日6:30发布消息,重庆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