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借旅脱贫” 让贫困村开出致富花

24.05.2018  10:30

一辆汽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石万路上 记者 王京华 摄

  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旅游,让乡村因旅游而美,让群众因旅游脱贫,旅游正在成为綦江各地脱贫致富的有效引擎。

   发挥资源优势以旅游产业带动一方扶贫
重庆綦江万隆村,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地方,多年来因为道路不通,地势险峻,始终与“偏远”这个词紧紧捆绑在一起。闭塞的信息、单一的产业使得村民们常年受困于深山老林之中,被贫穷和落后死死地扼住命运的喉咙。

  近年来,迎着綦江“借旅脱贫”的春风,万隆村投入资金,改危房、收垃圾、净饮水、拉宽带、新建公路、修建人行道。如今,走在万隆村,白墙灰瓦的小洋楼点缀田间,宽阔整洁的道路随处可见,各个景点基本都可以驱车直达。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老大难贫困村终于摘掉了“重庆市级重点扶贫村”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开在高山上的鲜花小镇”。

  “有女不嫁万隆山,天晴落雨把门关。一天三顿沙沙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是昔日万隆村的真实写照。2014年,万隆村被列入重庆市级重点扶贫村,如何摘掉万隆村头上这顶贫困帽子,成为当地亟须解决的问题。

  穷则思变。为摘掉万隆村这顶贫困帽子,綦江区组织干部到万隆走村串户,召开田间会、院坝会,了解村情民意,重新审视万隆村的村情。

  穷,是因为万隆村处在高山密林之中,道路不通,但脱贫的希望却也在这些高山密林、草原花谷之中。

  万隆村虽然偏僻,但平均海拔1400米,森林覆盖率达80%,境内有五山十水三十六洞天、花坝万亩高山生态草甸、世外桃源李公坝,生态资源丰富,气候宜人。

  在多次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民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綦江区提出了“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强化渝黔合作示范带动,积极培育产业龙头,整合资源,面向主城,抢抓机遇,以旅游促发展,打造高山休闲旅游名村”的脱贫发展思路。

   旅游要发展道路要先行
  旅游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特别是道路交通。脏、烂、窄,到处是灰尘、泥巴,是人们以前对万隆道路唯一的印象;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是万隆道路的真实写照。曾有人说,万隆的路不通,万隆人一辈子都只能与穷为伍。正因为如此,万隆村如何脱贫曾令当地干部无比头痛,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宣传语尽管并不新鲜,但却是万隆脱贫致富的首要真义。修路,作为万隆村脱贫致富的头等大事,被提上工作的日程。

  谋定而后动。綦江区全面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向万隆村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从此有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万隆村新建了4条村级公路,共7.6公里,将石壕至万隆段28公里的道路进行了改造,并配套设置了花坝度假区交通指示牌。万隆村村级公路由花坝公路、站高公路、赶米坝公路、庙儿公路、杉李公路、万仙公路组成,硬化总里程达14.8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的目标。

  公路通了,脱贫致富之路也通了,被大山和观念阻隔的村寨不再因循守旧,旅游致富的阳光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照射进这座曾经“偏远”的山村。

   游客纷至沓来贫困乡村快速致富
2014年开始,万隆村开始致力于打造旅游集散中心“鲜花小镇”,修建吸引人气的露营基地,发展花坝、李公坝、玫瑰谷等重点景区。在第一批建设目标完成后,首届花坝露营季就吸引了游客9万余人次,搭建帐篷上万顶。露营季期间,带动了花坝糯米销售2000余吨,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100元左右。

  同时,万隆以万人帐篷露营季为契机,大力宣传推介,提升花坝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与重庆渝商旅游集团签订了花坝旅游度假区投资开发合作协议,至此,花坝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启了一个新征程。

  如今,帐篷酒店露营基地、林下露营基地、李公坝仙隐栖居、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连续举办4年的花坝露营季更是成了綦江旅游的名片。

  去年7月中旬,重庆首个国家标准示范自驾车露营地——花坝国家标准自驾露营基地正式落户花坝并对外开放,营地住宿按照类型分为房车、集装箱、小木屋、水泥桶、特色帐篷等5种,可以容纳300人住宿,未来还将扩展到700人。花坝自驾车露营基地以其独特的参与性、体验性,丰富了花坝旅游内容、住宿方式,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万隆。自驾车露营地也成为花坝度假区的一个引爆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花坝游玩,去年夏季花坝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旅游的人多了,村民的野生方竹笋、野生猕猴桃、野生天麻、农家蜂蜜、高山糯玉米等土特产也变成了抢手货。这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调动了他们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通过产业扶贫和旅游带动,整个万隆村形成了3000亩糯玉米的规模,还培育了方竹笋1万亩、反季节蔬菜540亩、脆红李430亩和成规模的蜂蜜养殖等产业。截至去年夏季,万隆村农家乐从最开始的3家发展到75家,餐饮日接待能力1.2万人左右,住宿日接待能力4500人左右,其中七成是去年新建的。依托“景区+农家乐+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2983元提升到2016年的12137元,甩脱了贫困的帽子。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曾经山重水复的偏远村落迎来了柳暗花明的热闹景象;曾经的“穷山恶水”,也渐渐变成了游客喜爱的“青山绿水”。而伴随着“青山绿水”的,则是脱贫致富的“金山银水”。

  旅游经济是富民经济,抓旅游就是惠民生。旅游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让曾经饱受贫穷困扰的村民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让昔日贫瘠的小山村变成了真正的鲜花小镇!

  据中国旅游报(略有删节)